(食虫类:Catalpa bungei C. A. Mey),别名木王、楸树、金丝楸;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属(Catalpa)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浙江省等省。楸为落叶乔木,株高8~12米,胸径最大可达1米。树干通直,树冠呈倒卵形,树皮暗灰色或黑褐色,有片状剥落;叶对生,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5厘米;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具2~12花;花冠钟形,花白色内有紫色或淡粉红色斑点,气味芬芳;蒴果线形,长25~45厘米,宽约6毫米,花期5~6月,果期6~10月。
楸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楸树体高耸挺拔,树冠浓密,其木材质地坚韧致密,不易虫蛀、耐磨、耐腐、隔潮,故而用作为家具用材。楸抗风固土能力较强,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经常用于构建农田防护林;具有良好的消声、滞尘、吸毒能力,能够吸收和消减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在2002年被联合国世界健康协会认定为"人类健康树种"。
名称来源
楸得名于“秋”,因为楸一般在早秋落叶,所以音秋加木字边。宋陆佃《埤雅·释木》:“楸梧早脱,故楸谓之秋……董子曰:木名三时,草命一岁,若椿从春,楸从秋,从夏。”
栽培历史
楸树原产中国,至2022年已有2600多年的栽培历史。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所著《史记·货殖传》中记载:“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描绘出西汉时期楸在我国中原、华北、西北广大区域栽培的盛况,而经营大面积楸的人家都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户。山东临朐出土的化石证明早在始新世以前楸就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广泛分布。韩愈曾有“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间”的诗句,曹植诗中也有“走马长楸间”的记载,可证明汉唐时期楸树已被当做行道树和园林绿化树种普遍栽植。楸树“木王”的美名则出自宋代《埤雅》,其中这样描述楸树:“今呼牡丹谓之华夏牡丹,梓(楸)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楸)。”
至今在北京故宫、颐和园、北海、大觉寺、河南少林寺、南阳卧龙岗、昆明黑龙潭、山东益都范公亭公园、贵阳黔陵公园、明孝陵、滁州琅娜寺等诸多历史名胜中仍可以看到楸。
形态特征
梓属落叶乔木,株高8~12米,胸径最大可达1米。树干通直,树冠呈倒卵形,树皮暗灰色或黑褐色,有片状剥落。
叶
叶对生,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5厘米,宽达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阔楔形或心形,有时基部具1~2齿,叶面深绿色,下面无毛,叶背叶基处有2~3黑斑;叶柄长2~8厘米。
花
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2~12花;花萼蕾时球形,2唇裂,顶端有2尖齿;花冠钟形,白花,内面有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长3~3.5厘米;花期4~5月。
果实及种子
种子狭长偏平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两端生白色长毛;蒴果线形,长25~45厘米,宽约6毫米;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楸树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萌蘖性强;适宜土壤为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稍耐盐碱,生长迅速,耐烟尘,抗性强等特性。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年平均气温10~15℃,可耐最低温为-20℃;年降水量为700~1200毫米,且50%集中在6~8月;对土壤pH的要求为6~8。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物种分布
中国分布
楸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栽培。
资源概况
世界范围内共分布有紫葳科梓属植物约13种,主要分布于美洲和东亚。在中国楸主要分布于北纬22~42°,东经88~123°,地跨温带草原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3个植被区。中国具有丰富的楸种质资源,基因类型复杂,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变异、自然杂交和人工选择作用,形成了在形态特征、材质特性、生长速度和分布范围具有显著差异的新类型。通过对中国楸种质资源的调查,河南省楸树调查组将中国楸树分为21个自然型。楸天然野生分布少,绝大部分是呈零散分布的人工林。山东省是楸的重要产地,益都县范公亭内的两棵唐代古楸,是中国境内年龄最大的楸。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楸的自然结实率低,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现象,少数自花花粉能够在柱头萌发,但其不亲和反应在形成合子前,致不能完成双受精作用,故自花不孕,往往开花而不结实;楸花雌雄异位,需要传粉者参与才能有效完成传粉受精卵。楸花色为淡紫红色,具深紫色斑点和亮黄条纹,有3枚退化的雄蕊,有助于吸引传粉者访花。发育成熟的楸的花柱柱头二裂,在开花过程中花柱和柱头裂片产生卷曲运动,花柱的卷曲性运动通过将这种柱头的互补式运动、传粉昆虫的访花频率以及花药散粉与柱头成熟的时间差异结合在一起,避免自花授粉促进异交形成杂种。楸种子萌发率低。
人工繁殖
播种育苗
楸可以进行人工播种。实生苗种子繁殖需选择15~30年生健壮母树进行采种,采种果实标准为灰褐色细长形荚果,顶端微裂,需在剪下小果枝之后摘下果实。种植时间一般选择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过晚种植会导致种子荚果过干造成种子崩出,成为无效种植果实。楸出种率较低,种子纯度在75%~80%时,发芽率能够达到40%~50%。
埋根育苗
楸结实量少,采种困难,但其萌蘖力强,埋根育苗是主要繁殖措施之一。采用长势健壮的大树根和苗根作为根条。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为宜;如果为夏季,需要对根条进行沙藏处理;如果栽培季节为冬季,应一边挖坑一边埋根。斜埋,大头向上,小头向下,压实。
扦插育苗
插育苗需要选择1年生苗干、母树根蘖条为种条。在冬季对种条进行沙藏处理,春季取出种条进行扦插。硬枝扦插以春季3~4月为宜,为提高成活率采可用ABT生根粉处理插条,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繁育效果。如果应用扦插繁育方法,当年的苗高可达到1~1.5m。
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一般选择用袋接劈接和芽接,培养小梓树实生苗或黄金树播种苗作砧木,从楸优良母株采健壮当年生枝条的接芽,进行带木质部芽接法育苗,通过嫁接方式培养出良种楸。嫁接时间以清明前后(即4月上旬和中旬)为宜,避免在雨天进行嫁接。在嫁接完成后,砧木苗上容易长出萌蘖,需及时去除萌蘖。能够真正实现当年育苗、当年可造林的效果。
人工栽培
田间管理
栽培技术
春秋两季均可栽植楸。区分表土和底土,拣净石块和树根,如果土质不符合要求,还应该进行客土。在选择楸苗时,根据楸苗的胸径判断是否带土球栽培,还要考虑栽苗的深度,不能栽植过深,否则栽植的楸易发生闷芽。栽植裸根苗在回填土壤时将树苗提起,让土壤下的幼苗根系得到更好的伸展,再将剩下的回填土填入穴中并踩实。在大规模栽种楸苗时需要预先搭设支撑架,确保栽培的稳定性,防止因为大风或人为原因动摇苗株。
水肥管理
春天栽植时浇三水;秋天栽植可浇两次透水,大水漫灌,使苗木根系与种植土结合充分。为充分发挥楸良种的速生性能,第一年除了在栽种初期施基肥,一般不再施其他肥料。楸在6月上旬和9月上旬有两个速生高峰期,为了保证养分每年的速生高峰期前要使用尿素,另外每年的10月中下旬追施生物有机肥或磷酸二鞍,这样就可以基本提供树木的全效营养,提高楸的枝条木质化程度和抗寒越冬能力,滋养根系,有利于来年根系吸收功的能增强。
病虫害防治
病害
楸常见病害有炭疽病和根瘤线虫病。炭病主要危害其的叶片和嫩梢。楸患上炭疽病后,叶片会逐渐萎缩,直至脱落。要及时修剪弱枝和病枝,保证楸生长在避免高温高湿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中,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楸的抗病能力。发生时可喷洒炭疽福美进行防治;根瘤线虫病主要危害楸的根系,主根、侧根及小根,发病后根系上着生瘤状物,随后根系腐烂,导致植株逐渐枯死。栽植楸前应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苗,栽植时基肥如使用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如有发生可在根部施入克线磷粉剂或棉隆微粉剂进行防治。
虫害
楸的常见虫害有珀蝽(拉丁学名:Plautia fimbriata(Fabricius))、泡桐龟甲(Basiprionota bisignata(Boheman))、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Butler)、楸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大青叶蝉(Tettigellaviridis(Linnaeus))等,主要为楸蠹野螟,其幼虫钻蛀楸幼苗干部及幼树枝梢髓部,刺激枝梢形成瘤状突起,风大时会折断,且影响楸整体树形。可在每年的5月上中旬开始,每隔两周喷施一次“高效氯氧氯氟醚菊酯+灭幼服”混合液农药进行预防,喷施4~6次。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楸干形通直,挺拔高耸,枝叶繁茂,花多色艳,常作为园林观赏树种,适生性能好,抗性强,病虫害少,管理方法粗放而且树形美观,在叶、花、枝、果、树皮、冠形方面独具风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通过孤植、群植楸可改善区域小气候,还可提高区域景观质量,美化环境,营造丰富多彩的特色绿化景观。
经济价值
滇楸材质地坚韧致密、细腻,软硬适中,具有不翘裂、不变形、不易虫蛀、易加工、易干燥、易雕刻,绝缘性能好、纹理美观、耐磨、耐腐防潮等优点,是用于建筑、家具、造船、雕刻、乐器、工艺、军工等方面的优质良材。楸材用途宽泛,被国家列为重要材种,专门用来加工高档商品和特种产品。。
药用价值
楸味苦,性凉,其树皮、根皮具有清热解毒,散消肿之功效。常被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疮肿毒;楸叶具消肿拔毒,排脓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肿疡,发背,痔疮,,白秃;果实具有清热利尿之功效,常用于尿道结石、尿路感染、热毒疮。
食用价值
楸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嫩叶可食;花可炒菜或提炼芳香油。明代鲍山《野菜博录》中记载:“食法,采花炸熟,油盐调食或晒干,炸食,炒食皆可。”楸也可作为饲料,宋代苏轼《格致粗谈》记述:“桐梓二树,花叶饲猪,立即肥大,且易养。”
防护价值
楸树冠浓密,枝叶叠生,叶背密生细毛,具有较强的滞尘、消音、阻风、吸毒能力。楸树冠有很强的阻遮太阳直射、降暑功能;楸为深根性树种,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其根深、发达,且萌蘖力强,防风能力强,耐寒耐旱,固土护渠,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是农田、铁路、公路、沟坎、河道防护的优良树种;楸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能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其生态功能良好,能提高城市的消灾和抗灾性能。
延伸文化
文化背景
在中国楸得名于“秋”,加之楸叶可治多种疾病,到了秋天,古时人们常采摘楸叶到街上叫卖以备冬日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立秋时妇女、儿童都会把楸叶剪成花瓣状,插在鬓边,并用井水服赤豆,以示迎秋、避邪。宋代范成大《立秋》诗:“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并序云:“戴楸叶,食瓜水,吞赤小豆七粒,皆吴中节物也。”后来,立秋日买卖楸叶则从防病治病的目的演变为一种应立秋节日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七月》:“侵城满街叫卖楸叶……以应时序。”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楸叶便蕴含有秋意的文化蕴味。
参考资料
楸.植物智.2022-12-01
楸 Catalpa bungei.植物智.2022-12-01
楸(楸)Catalpa bungei.广东省农业科学院.2025-04-25
楸树.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2-12-01
楸树.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2-12-01
楸树.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