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拉丁文学名 Plautia fimbriata(Fabricius)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蝽科。珀蝽是东洋区和非洲区的共有种,寄主于多种作物,包括水稻、大豆、菜豆、玉米、芝麻、苎麻、茶、柑橘、梨、桃、柿、李、泡桐、马尾松、枫杨、盐麸木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8-11.5毫米,宽5-6.5毫米。长卵圆形,具光泽,密被黑色或与体同色的细点刻。头鲜绿,触角第二节绿色,3、4、5节绿黄,末端黑色;复眼棕黑,单眼棕红。前胸背板鲜绿。两侧角圆而稍凸起,红褐色,后侧缘红褐。小盾片鲜绿,末端色淡。前翅革片栗色,刻点粗黑,并常组成不规则的斑。腹部侧缘后角黑色,腹面淡绿,胸部及腹部腹面中央淡黄,中胸片上有小脊,足鲜绿色。
卵
长0.94-.98毫米,宽0.72-0.75毫米。圆筒形,初产时灰黄,渐变为暗灰黄色。假卵盖周缘具精孔突32枚,卵壳光滑,网状。
生物学形态
江西南昌一年三代。以成虫在枯草丛中、林木茂盛处越冬,次年四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产卵,5月上旬至六月中旬陆续死亡。第1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中旬始羽,7月上旬开始产卵。第二代在7月上旬始孵,8月上旬末始羽,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第3代在9月初至10月下旬初孵化,10月上旬始羽。10月下旬开始陆续蛰伏越冬。
生活习性
前翅革片栗色,刻点粗黑,并常组成不规则的斑。腹部侧缘后角黑色,腹面淡绿,胸部及腹部腹面中央淡黄,中胸片上有小脊,足鲜绿色。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等地,以及日本、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西非和东非等地。
防治方法
在成虫越冬前和出蛰期在墙面上爬行停留时,进行人工捕杀。
在成虫越冬期,将果园附近空屋密封,用“741”烟雾剂或25%对硫磷微胶囊加3倍的锯末进行熏杀。
成虫产卵期,查找卵块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