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钉头是一种常用的紧固件,因其连接方式简单、抗震、耐冲击、传力均匀、牢固可靠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构件。铆钉头的断裂性质属于微动疲劳;涡轮结构可能存在被铆接件较薄、硬度高于铆钉的设计缺陷;铆钉头脱落的原因可能与涡轮结构设计不合理及选材不当有关。可通过优化涡轮结构、选择抗疲劳强度更好的铆钉等方式来防止此类故障的发生。
涡轮结构
铆钉头涡轮结构主要包括涡轮叶轮、轮箍、铆钉和测速装置四部分。涡轮叶轮与轮箍通过35个铆钉相连,形成空气流通的腔体。工作过程中,高温高压空气进入涡轮,推动涡轮压缩空气并降低温度和压力,最终通过管道输送至所需冷气的部位。涡轮叶轮由2A70铝合金制成,处于T6状态;轮箍由GH4169高温合金冲压而成,经过时效处理,厚度为0.3毫米;铆钉为标准件,材料为2A01铝合金,处于T4状态;测速装置则由1Cr18Ni9不锈钢制成,处于固溶状态。
试验过程
无损检测
通过对未断裂的铆钉进行荧光检测,发现在铆钉头与铆钉杆交接的转角R处有8根铆钉出现裂纹。对于新加工、铆接好的涡轮,即未经装配工作的零件,进行荧光检测并未发现裂纹。
断口检查
断裂铆钉的断口周围没有显著的塑性变形,断口平整,裂纹从两侧开始并向中心扩散。其中一侧的扩展区域较大,另一侧较小,几乎没有瞬时破断区。断裂源区有摩擦痕迹,未见初始裂纹痕迹及夹杂物等缺陷形态。扩展区呈现出羽毛状花样,可见明显的疲劳台阶和疲劳条带。
金相组织与化学成分
对断裂铆钉进行金相组织检查,结果显示组织正常,未发现过烧现象。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符合GB/T 3190-2008规定的2A01铝合金的化学成分要求。
防止铆钉头脱落的改进措施
1. 使用抗疲劳性能更强的铝合金铆钉,如2A11铝合金铆钉。
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采用铸造整体叶轮,替代铆接结构。
3. 增加轮箍厚度,并选择硬度与铝铆钉硬度更匹配的材料,如固溶态的1Cr18Ni9类不锈钢。
铆钉头焊接修复工艺
清理
1. 堆焊前,清除铆钉头表面的摩擦附着物,并测量复环厚度。
2. 宏观检查打磨后的叶片铆钉头表面是否存在缺陷。
3. 实际施焊前,焊工和加热回火人员应进行焊前练习,确保现场焊接安全。
4. 正式捻铆施工前,需在堆焊试样上进行试捻铆,确认无表面裂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
堆焊工艺
1. 采用全氩弧焊接法。
2. 选用逆变焊机,直流正接。
3. 焊接电流控制在40~50安培,尽可能使用较小电流。
4. 焊接前用丙酮清洁铆钉头。
5. 预热采用火焰加热,温度控制在250~300摄氏度。
6. 焊丝表面油污和铁锈清理干净,放置引弧板。
7. 引弧板上引弧,采用短弧焊,控制堆焊层形状。
8. 堆焊完毕后,用石棉保温缓冷至室温。
焊后热处理
1. 回火采用小号火焊把,中性火焰加热。
2. 回火温度控制在700~720摄氏度,恒温5分钟后空冷。
3. 加热时升温速度缓慢,严格控制最高加热温度。
质量检查
1. 对堆焊铆钉头进行焊缝表面硬度检查,确保硬度合格。
2. 将堆焊层表面打磨光滑,进行着色无损检测,确认合格。
铆钉头补焊后捻铆工艺
1. 捻铆前,将热处理完毕的铆头加热至700~720摄氏度,使用红外线测温仪监测温度。
2. 达到温度范围后,立即用手锤进行捻铆。
3. 先捻铆轴向两面,再捻铆切向两面。
4. 每一组先捻铆两端叶片,再由中间向两端捻铆,确保围带能够自由延伸。
5. 每一面的捻铆锤击次数不宜过多,以防冷作硬化。
6. 捻铆后的铆头应能覆盖围带上的孔,表面至围带表面应平滑过渡。
7. 捻铆完毕后,用放大镜宏观检查,若发现裂纹,则需磨除裂纹并重新补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