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闾子

庵闾子,属于桔梗目菊科蒿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庵闾子是一种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其主根较明显,侧根细且多;根状茎短,直径约为3毫米,带有少量营养枝。茎通常成簇生长,高度在30-100(-120)厘米之间,下部呈半木质,上部则为草质,颜色为绿褐色,具有细纵棱,分枝较多且细,斜向上升,长度在3-10厘米范围内。茎和枝条最初覆盖着稀疏的丝状绒毛,后期会变得光滑。叶片质地为纸质,不分裂,正面为绿色,初期略有短柔毛,后期脱落无毛,背面为淡绿色,有时带有腺点,可能被稀疏的短柔毛覆盖。基生叶多数或少数,形成莲座状排列,基生叶、茎下部叶及营养枝叶形状为倒卵形或宽楔形,长3-8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中部以上边缘具有数枚粗而尖的浅锯齿,基部楔形,逐渐变窄成为叶柄,叶柄长0.3-0.8厘米,无假托叶,花期时叶子凋谢;中部叶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长4.5-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尖,中部以上边缘具有数枚疏锯齿或浅裂齿,齿端尖锐,基部渐狭,楔形,无假托叶或假托叶极小,不明显;上部叶较小,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全缘或上半部有数枚小齿裂。头状花序接近球形,直径3-3.5毫米,带细梗,梗长1.5-2毫米,小苞叶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疏而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垂;总苞片3-4层,背面为绿色,无毛,外层总苞片小,卵形,顶端钝,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背面为绿色或黄褐色,边缘宽膜质;花序托小,半球形;雌花6-1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有2裂齿,背部带有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反卷;两性花13-18朵,花冠管状,部分为狭管状,背部带有小腺点,偶尔有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氧化镁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略短于花冠或近与花冠等长,顶端2叉,叉端钝尖,无睫毛。瘦果为卵状椭圆形,略微压扁。花果期一般在8月至11月。

分布范围

庵闾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以及山东省。此外,它也存在于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栖息环境

庵闾子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多种环境中,包括路旁、干燥山坡、灌丛、草地以及疏林下的区域。

用途

庵闾子的果实可用于医药领域,其性质温和,味道辛、苦,具有活血化瘀药、祛除湿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月经失调、产后淤血引起的腹部疼痛、跌打损伤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

配方举例

方剂一

用于治疗妇女因长期受风寒侵袭而导致的血液积聚,出现月经不畅的情况:庵闾子一斤(升),桃仁二两(用水浸泡去除皮、尖、双仁),火麻子二升。将所有药物捣碎,放入瓷瓶中,加入二斗酒,封口浸泡。五天后,每次服用前加热饮用三合,逐渐增加至五合,每日三次。

方剂二

用于缓解产后腹痛:庵闾子、桃仁(用水浸泡去除皮、尖、双仁,用麦麸炒至微黄色)各半两。将药物捣碎制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制成丸状,大小如梧桐子。不限时间,用热水送服二十丸。

方剂三

用于治疗产后血痛:庵闾子一两。取清水一升,儿童尿液二杯,煮沸后饮用。

方剂四

用于治疗女性突然出现的持续性阴道出血,开始时流量较大,后来减少,长时间不停止:庵闾子(轻微炒制)、熟地黄烘焙)、宽叶香蒲(精细加工)、当归(炒焙)各二两。将四种药材粗略捣碎并筛选。每次服用三钱匕,加入水一盏,煮至七分,去掉渣滓后再温服,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

方剂五

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庵闾子二至三钱。用水煎煮后饮用。

方剂六

用于治疗因坠落或扭伤导致的腰部疼痛:庵闾子半两,当归、威灵仙、破故纸(炒)、杜仲(炒)、肉桂心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将所有药材磨成细粉,用酒煮面糊制成丸状,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可用温酒或盐汤送服。

用法用量

庵闾子可通过内服的方式使用,具体方法包括煎汤、研末入丸散或捣汁饮用。建议剂量为4.5-9克。

参考资料

庵闾子.中医资源网.2024-11-25

庵闾子.药源网.2024-11-25

庵闾子.中医世家.2024-1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