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澹浦

陈澹浦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他与他第六子陈桃川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

简介

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澹浦陈公祠 陈澹浦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他与他第六子陈桃川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供给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使用。陈澹浦是广东省近代机械制造业先驱。

联泰号

陈澹浦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自小对机器有兴趣。年青时在西樵镇办机器手工作坊,制作铜钮扣出售,小有名气。1837年(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他到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除制作钮扣、缝衣针等小五金外,还兼接各式机械维修业务。后来他收徒弟帮手,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又因常到外国轮船上修理机械,积累了修理、安装蒸汽机的经验,“联泰号”逐渐在广州市地区颇有名气。1872年,越南华侨富商陈启回国考察后,决定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陈启沅并非只有钱没技术的人,他办此厂计划以船用蒸汽机为动力,自己设计缫丝机的图纸,特地到广州请“联泰号”承担制作安装业务。这是个大工程,幸而此时陈澹浦的第二子陈濂川、第六子陈桃川已是技术好手,父子仨对着图纸研究了3天,决定承做。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改进,中国近代第一批机器缫丝机终于面世。1874年,“继昌隆”投产,它生产的丝的质量远胜手工缫丝。“继昌隆”扬了名,“联泰号”之名理应更响。陈澹浦的得意徒弟温子绍接下官方交给的仿制快枪任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造轮船

“江波号”首航1876年,“联泰号”扩大规模,把工厂迁至十八甫桂塘新街,改名“陈联泰”机器厂(行内有人称之为“新联泰”),主要产品是缫丝机等机械设备。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厂不断增多,“新联泰”遂生意兴隆。该厂亦兼修轮船设备,故接触外国轮船较多。陈家敏锐地感觉到造船是新兴行业,有发展前途,遂派陈濂川的第二子暄业(字子卿,约1860~约1908年)到福建马尾船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船坞学习造船技术。

陈子卿于1882年学成回厂后,担任造船技师,成立设计部,开始设计轮船。该厂不久后设南栈、东栈两个工场。南栈为铸造工场,在河南省(今海珠区)冼涌;东栈在天字码头附近江边,是装配轮船下水之地。

经两年努力,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由于该轮船适宜在内河航行,租金又比外国拖轮便宜,故航运业商人乐意租用。“陈联泰”乘机扩展业务,连续造出江汉、江明、江永、江电、江飞、江苏省、江利、江天等8艘拖轮,租给航运公司使用。此期间,陈桃川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蒸汽机等机械。

“陈联泰”伤元气幸存“均和安”

后来,“陈联泰”机器厂走下坡路。原因一说是陈子卿之侄得罪了粤督周馥,一说是陈家打破外国蒸汽机拖轮垄断珠江航运业的局面,引致外国造船商的妒恨,买通粤督周馥对“陈联泰”下毒手。1886年粤督张之洞委托“陈联泰”承造天字码头段堤岸马路,质量甚佳,故1903年岑春煊督粤后,又委托他们承造天字码头段至西口的堤岸。因工程太大等原因,至1906年9月周馥继任粤督时仍未完工。周馥便以“偷工减料”为罪名查办陈家,于1906年底(或1907年初)把“陈联泰”查封拍卖,致厂内设备四散。

陈濂川不服,上京上诉,朝廷派员查核。岑春煊于1907年5月复任粤督,周馥离任,陈家冤情大白,官府偿还款项,但陈家已元气大伤,陈子卿不久去世,“陈联泰”也没有复办。幸而陈家尚有陈桃川办的“均和安”机器厂,仍在广州市机器业中称雄。

民国初,“均和安”迁址河南大基头附近。自晚清至1937年,陈桃川及“均和安”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据说有3000多人,故人称陈桃川为“机器老人”(见右图,摄于上世纪30年代)。“均和安”有一些员工后来自行创业,如陈拔廷于1911年与陈沛林等合股创办“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公司前身),于1915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柴油机,后来曾为广州最大的机器厂。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