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军,博士,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华中师范大学城市水环境生态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等职。
个人简介
赵以军(Email:zhaoyj@mail.ccnu.edu.cn ),博士,教授,45岁。
武汉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6),
莫斯科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7),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7),副院长(2000),科技处长(2004)。
社会兼职
1、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
2、湖北省生物物理常务理事
3、城市水环境生态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4、湖北省中小企业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恢复研发推广中心主任
5、5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还获得近20项教育部、省市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400余万元,发表论文与著作40多篇(部),2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授权发明专利。
长期从事湖泊生态学和水污染控制生物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分离到噬藻体(蓝藻病毒),并阐述了浮游病毒在湖泊中的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针对蓝藻水华的防治分离得到多株溶藻细菌,建立了溶藻微生物库和微生物控藻技术,开发出了高效溶藻菌剂,完成了细菌、病毒的实验室培养与大量增殖技术的研究,建立了高效溶藻微生物库,为规模化控制和治理藻类水华,湖泊及湿地生态修复积累了经验,完备了技术,已在国家“十五”重大专项—“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课题中开展应用示范。在湖泊湿地工程规划方面,主持《生态洪湖建设规划》编制和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湿地恢复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和开发基地
1、湖北省城市水环境生态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批准立项建设,主任:赵以军。
2、湖北省中小企业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恢复研发推广中心,2005年批准成立,负责人:赵以军。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淡水湖泊中浮游病毒的动态变化与系统发生,2007-2009(30670088)
2、富营养化湖泊中浮游病毒的系统调查研究,2005(30470344)
3、淡水中PP噬藻体的时空分布与遗传多样性,2004-2006(30370062)
4、“水华”微囊藻属的种群动力学及微囊藻素的归趋,2000-2002(39970064)
5、“水华”蓝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与宿主关系的研究1997-2000(39600004)
(二)其它国家级科研课题
1、微生物控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5AA6010100504)
(三)省部级科研课题
1、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湿地恢复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招标项目,2006-2008(2006AA305A04)
2、赤潮藻及其病毒消长的数学模型研究。国家海洋局公益性项目子课题,2007-2010
3、武汉市山地村落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2008-2010(200860223026)
4、中小水体中生物污染控制的光触媒技术开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2007-2009(200761023419)
5、溶藻微生物产品研制。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2006-2008(20066002104)
6、水华”蓝藻的种群动力学及其毒性变动规律。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00-2003(教人司[2001]39号)
7、蓝藻的液泡的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01-2003 (教技司[2000]156号文:00087)
8、蓝藻“水华”有效内含物的资源化研究。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1998-2000(985003072)
9、溶藻微生物的筛选与藻毒素的环境迁移。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2002-2004(20026002097,武科计号文)
10、“水华”蓝藻病毒的分离纯化及与宿主关系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98J015)
11、我国淡水蓝藻的神经毒素的研究。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1996]544号),1997-1999
代表性论文
1、Solar radiation-driven decay of cyanophage infectivity, and photoreactivation of the cyanophage by host 蓝菌门,AQUATIC MICROBIAL ECOLOGY,2007,Vol. 48: 13-18. (SCI)
2、Induction of vacuolated spheroplasts and isolation of vacuoles in Cyanobacteria.Journal of Phycology, 2005,41: 366-369.(SCI)
3、Phytotoxic effects of 蓝菌门extract on Lemna minor and Myriophyllum spicatum:phyto-toleranc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Environmental 毒理学,Publish online in 2008.6 .(SCI)
4、Vacuolation induced by unfavorable pH in 蓝菌门(蓝色green alga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1(12):931-936。(SCIE)
5、An ecological study on 动力学 of toxic 微囊藻属 blooms in an eutrophic park pond, Wuhan, China.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2(1):31-36。(SCIE)
6、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生长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2007,27(6):826-829
7、噬藻体PP对野生宿主—丝状蓝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生态学报,2007,27(7)2911-2915。
8、不同氮、磷浓度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光合和产毒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2006,30(3):318-322。
9、模拟生态系统中噬藻体裂解蓝藻宿主的生态学效应,生态学报,2006,26:1745-1749。
10、浮水草本浮萍去除微囊藻素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85-90。
11、紫外光和日光对噬藻体PP活性的影响。中国病毒学,2004,19(1):58-61。
12、噬藻体及其他溶藻因子在淡水中的时空分布概况与感染效力初探。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167-170。
13、噬藻斑扩大及噬藻体吸附率与宿主生长期的关系。水生生物学报,2003,27(6):660-663。
14、浮游病毒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水生生物学报,2003,27(5):535-538。
15、噬藻斑扩大及噬藻体吸附率与宿主生长期的关系。水生生物学报,2003,27(6):660-663。
16、鱼腥藻属(Anabaena sp.595)液泡化原生质球诱导条件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3,27(4):385-389。
17、一种浓缩噬藻体的反冲超滤技术。中国病毒学,2003,18(4):397-400。
18、我国首株噬藻体(蓝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自然科学进展。2002,12(9): 923-927。
19、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一个基因的序列分析。水生生物学报,2002,26(5):560-563。
20、无机盐诱导蓝藻形成液泡。水生生物学报,2002,26(3):234-238。
21、感染丝状蓝藻的噬藻体的裂解周期和释放量的测定。中国病毒学,2002,17(4):374-376。
22、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环境科学研究,2002,15(5):43-46。
23、不利于生长的pH条件下蓝藻液泡的形成。自然科学进展, 2001,11(7):761-765。
24、解放公园池塘的微囊藻属水华及其毒性变化的生态研究,自然科学进展, 2001,11(9):921-928。
25、水华与赤潮的毒素及其检测与分析。湖泊科学,2001,13(4):376-383。
26、蓝藻的病毒或噬藻体的研究进展。中国病毒学,1999,14(2)100-105。
27、First report on the microcystins from Microcystis isolates of blooms in Dianchi Lake, China.Journal of LakeSciences, 1998, Suppl. Vol.10: 371-376.
28、真核生物藻类的病毒和病毒类粒子。中国病毒学,1996,11(2):93-102。
29、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73-181。
30、国淡水水华微囊藻一新记录——惠氏微囊藻(微囊藻属wesenbeigii)及其产毒性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