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红米是一种感温型常规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对白叶枯病(Ⅳ型)有中等抵抗力,抗寒性中等偏弱。适合在中国广东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
形态特征
软红米的晚造平均全生育期为108天,较野丝占延迟约2天,与优优122相似。其分蘖力强,抽穗整齐度一般,植株紧凑,叶片颜色深,姿态挺直,生长旺盛,成熟时呈中等色泽。模拟鉴定显示,其孕穗期抗寒性为中等偏弱,开花期也为中等。科高范围在93.0至100.9厘米之间,穗长介于20.2至22.0厘米,每亩有效穗数量约为20.0至20.8万个,每穗总粒数在118.7至127.9粒之间,结实率为79.7%至81.6%,千粒重为21.2克。作为红米品种,晚造精米米质鉴定达到国家及省级标准的二级水平,整精米率达到67.6%,垩白粒率为13%,垩白度为2.9%,直链淀粉含量为16.4%,胶稠度为66毫米,食味品质得分为83分。在抗病性方面,软红米对稻瘟病表现出良好的抵抗能力,其中B、C群和总体抗性频率分别达到了76.2%至85.3%、92.6%至100%以及85.3%至87.7%。病圃鉴定结果显示,穗瘟等级为1至3级,叶瘟等级为1至1.7级。对于白叶枯病(Ⅳ型),表现为3级,而对Ⅴ型则表现为7级。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实验表明,2007年罗定市试点显示其易感染穗颈瘟且严重感染白叶枯病,而在惠来县试点则显示出中等程度的白叶枯病感染。
栽培技术
为了确保软红米的谷粒能够充分成熟并保持其独特的红色外皮,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后期灌溉的时间控制,不宜过早停止灌溉,同时也不应提前收割,以免影响种子的质量。
品种发展史
软红米自2006年开始进行初步试验,当年晚造期间平均亩产为400.63公斤,相较于对照种野丝占减少了1.97%。次年的晚造复试中,平均亩产增至422.20公斤,相比对照种优优122仅减少0.16%,两次试验的结果均未显示出显著差异。2007年晚造的生产试验中,软红米的平均亩产为436.24公斤,相对于优优122降低了4.98%。每日产量稳定在3.82至3.93公斤之间。
参考资料
软红米水稻品种怎么样?.百度文库.2024-09-09
红米栽培技术.查字典论文网.2024-09-09
红米栽培技术.百度文库.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