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水牛

江淮水牛以肉役兼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江淮水牛性情较温和,体型大,躯干结实,毛色多为青灰,一般为1~1.5岁性成熟,初配年龄2.5岁,妊娠期310天左右。该品种适应性较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饲养方式多为舍饲和半舍饲,性情较温顺,易管理。

品种来源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江淮水牛是安徽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由于安徽江淮之间饲草十分丰富,气候温和湿润,水牛既可舍饲,又可放牧,加之长期从事农田耕作劳役,经人们长期选择驯化,逐步形成了体型大、役用性能强、拉力大而持久、善过泥潭、性情较温顺和耐粗饲等特点。多数水牛能独犁,日耕水田4~5亩左右。

产区分布

江淮水牛的中心产区主要在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分布在滁洲市、合肥市蚌埠市六安市巢湖市淮南市安庆市等地区。

产地环境

地理条件

中心产区地处东经115°52′-119°13′,北纬29°47′-33°13′,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岗地、湖滨和沿河平原为主;海拔多为15-50米,部分地区达到400-500米。

气候条件

中心产区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年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3℃,平均气温15.4℃,平均湿度60-70%。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左右。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雨季多集中在5-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降雪主要分布在12月份至次年1月份。平均风速为3.2米/秒,极速21.0米/秒,无沙尘暴。

土质水源

中心产区生产、生活用水源主要为江水、湖水、河水和地下井水;土质以黄土、砂黑土为主,沿江、沿河流域多为沙壤土。

体形外貌

江淮水牛被毛以青灰色为主,全群牛均无白斑、无毛、无晕毛、无沙毛、无季节性黑斑,鼻镜、眼睑、乳房均为黑色,蹄圆大而色黑。被毛较为稀落,额部有少量长毛,前额、颈侧、胸侧无卷毛,蹄及飞节的毛色为浅灰色。

体型较大,躯干结实,结构较匀称。颈粗短,胸宽而深,背腰平直而宽,四肢粗壮,管围大,管骨粗而结实。头部较大, 额宽而突出;耳平伸,耳壳厚、耳端较尖;角长而大,角基较粗,呈方型,角尖略呈圆锥形,向外后上方弯曲。肩宽,肩峰和胸垂较小,颈部有少量皱褶。腰围大,无脐垂,尻部宽广而倾斜;乳房发育较差,乳头粗长;后腿微弯,多呈弓型;尾细,略超过飞节,尾梢颜色为黑褐色。

体尺体态

体尺体重

江淮水牛体尺、体重表

体态结构

江淮水牛体态结构指标统计表

注:测定时间:2007年3月。测定地点:蚌埠市小溪镇

遗传保护

2020年5月29日,江淮水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参考资料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8-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