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唇兰(学名:Chrysoglossum ornatum Bl.):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1-2厘米,近圆柱形,长约5厘米,具1个节,被鞘。叶纸质,长椭圆形,具5条脉,两面无毛。花葶长达50厘米,无毛,被4-5枚鞘;总状花序疏生约10朵花;花绿色带红褐色斑点;花瓣相似于侧萼片而较宽;唇瓣白色带紫色斑点,长8-10毫米,基部两侧具小耳并伸入萼囊内,3裂。花期4-6月。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金唇兰
海拔:700-1700
属拼音名:jinchunlanshu
种英文名:Myrmechis Bl.
属拉丁名:金唇兰属
命名来源:[bijdr. 7: 338. 1825]
描 述:Chrysoglossum Bl. 金唇兰属,兰科,12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波利尼西亚,我国有4种,产西南至台湾,其中金唇兰C. chapaensis(Gagnep.)Tang et Wang 较常见。陆生兰,具根状茎;假鳞茎较细小,顶端具1叶;花序从靠近假鳞茎底部抽出,具数花至多花;花中等大,扭转或不扭转;侧萼片与蕊柱足合生;唇瓣活动,有距;蕊柱细长,通常两侧有翅状附属物,蕊柱足常具2个内弯裂片或距状凹穴;花粉块2,蜡质,无花粉块柄。
命名来源:[bijdr. 7: 338. 1825]
中国植物志:18:330
形态特征
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1--2厘米,近圆柱形,长约5厘米,具1个节,被鞘。叶纸质,长椭圆形,长20—34厘米,宽4.5--7.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并下延为长达10厘米的柄,具5条脉,两面无毛。花葶长达50厘米,无毛,被4—5枚鞘;总状花序疏生约10朵花;花苞片披针形,比花梗和子房短,长1—1.3厘米,先端渐尖;花绿色带红褐色斑点;中萼片长圆形,长1.2—1.4厘米,宽3毫米,先端稍钝,具5条脉;侧萼片镰刀状长圆形,长1.1—1.3厘米,宽3.5毫米,先端稍钝,具5条脉;萼囊圆锥形,长约2毫米;花瓣相似于侧萼片而较宽;唇瓣白色带紫色斑点,长8—10毫米,基部两侧具小耳并伸人萼囊内,3裂;侧裂片直立,卵状三角形,先端圆形;中裂片近圆形,凹陷;唇盘上具3条褶片,中央1条较短;蕊柱白色,长6—8毫米,基部扩大,具长约3毫米的蕊柱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两侧各具1枚倒齿状的臂。花期4---6月。
生存环境
生于海拔700—17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兰花各器官特征
根:根的结构可分为内、中、外三部分,最外层为包围全根的根皮组织,主要起着吸收和保护水分的作用,根皮之内为皮层组织,皮层细胞都是活细胞,有的含有针状结晶,有的含有共生的根菌。当肉质根折裂时,其中有一粗约0.1厘米的黄白色纤维梗,称为中心梗,不易折断。兰根内贮丰富的水分和养料,有兰菌与它共生,借此得到更多养料,促使繁茂。附生兰(气生兰)的根被比地生兰的更为发达,呈圆柱状,可攀附在树木、岩石表面生长。
茎:兰花的茎具有储蓄养分及水分的功能, 如卡特兰、石斛属等,具有粗大肥壮的“假鳞茎”, 因此较为耐旱。蝴蝶兰的茎很短, 所以不耐乾旱。万代兰的茎呈木质化, 水分及养分均存于肥厚的叶片里。兜兰由于没有明显的茎储存水分及养分,叶片又薄,若长期干旱, 很易就会枯死。
叶:兰花叶片的形态依原生环境的不同各有变化, 其构造由上表皮和下表皮之间的叶肉组织所构成, 有明显的海绵组织, 通常喜爱强光的兰花, 它的叶片较肥厚、直立, 质地较坚硬, 如卡特兰(嘉德利雅兰), 万代兰, 相反; 喜爱弱光的兰花, 它的叶片面积较大, 质地较薄而下垂, 如蝴蝶兰, 兜兰(拖鞋兰)。
花:兰花花朵均由3块花瓣, 3块花萼以及中间的“蕊柱”组成,。在3块花瓣中, 上侧2块成对, 下则有一块形状和色彩迥异的“唇瓣”所组成; 其主要功能在于引诱昆虫, 达到授粉的目的。另外, 由雄蕊及雌蕊结合而成的“蕊柱”, 是兰科植物所特有的,雄蕊顶端含有2-8个花粉块, 稍为用物件拨弄, 就会脱落。
果实:兰花的雌蕊受精后,花瓣逐渐凋萎,而子房逐渐膨大成绿色棍棒状,大约经过6-12个月,果实成熟,果皮由黄绿色转成褐色。兰科植物的果实均为果,呈三角或六角形,每角自顶至基部有粗约0.3厘米的长棱,称为果脊柱。当果实成熟时,每一果瓣平面中央的果脊柱自蒴果顶端弹开,果瓣产生倒锥形裂缝,便于种子从裂口溅出。
种子:兰花种子极为微小,细如灰尘,一般呈长纺锤形,用肉眼几乎辨认不清,每粒种子只有0.3-0.5微毫克重量,它没有胚乳,只有一个简单的胚,外面包着疏松、透明、不易透水的种皮,种皮上有许多增厚的木质化的条纹,胚内含有很少的养分,绝大部分为脂肪类的含物。由于兰花种子微小,数量多(每一蒴果内含有种子约20-30万粒左右),同时种皮有很大的浮力和具有特别抗水湿能力,所以当种子外溅后,随水流传播亦无影响。兰花自然发芽率甚低,又不易保存,应用组培方法人工播种着能则能获得大量种子苗。
参考资料
植物通:金唇兰.www.zhiwutong.com.201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