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祥

曹云祥(1881年-1937年),字庆五,籍贯浙江嘉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清华学校第5任校长,曾任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总干事、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等职。

1914年,曹云祥投身外交事业,曾任中国驻英国代总领事、驻丹麦代公使及外交部参事等职。1919年,曹云祥被委任为清华学校校董。1922年4月18日,曹云祥被任命为代理清华学校校长。1924年5月12日,曹云祥正式任校长,至1928年1月辞职。此后,他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曾出任国际科学管理协会中国分会总干事。1937年2月,曹云祥在上海突发病逝。2018年4月17日,曹云祥校长纪念展室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揭幕。

在学识与道德修养之间,曹云祥更为重视后者。他认为“学识易求,道德难修”,希望学生在讲求学问的同时,更加注重品德修养。曹云祥是清华大学学校时期任职时间最长、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校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清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曹云祥,生于1881年,早年就读于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上海圣约翰书院,1900年自该校毕业。1907年,曹云祥考取清政府官费赴美国留学,就读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1914年,他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14年,曹云祥回到中国,随后投身外交事业,先后出任中国驻英国代总领事、驻丹麦代公使及外交部参事等职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洋政府将曹云祥调回中国,委任其为清华大学校董。曹云祥到任后,首要之举即是向外交部呈报清华大学改组方案,历时三年,成功设立大学部。在胡适等人的建议下,他决定优先设立文理科,并招收清华历史上首届本科生共计100人。

1922年4月18日,时任外交总长颜惠庆签署命令,任命曹云祥代理清华学校校长。1924年5月12日,曹云祥正式任校长,至1928年1月辞职。此后,他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出任国际科学管理协会中国分会总干事,被誉为“中国的泰罗”。1937年2月,曹云祥在上海突发病逝。2018年4月17日,曹云祥校长纪念展室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揭幕。

教学思想

清华大学早期的几位(代)校长,如唐国安周诒春严鹤龄、赵国材等,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彼此之间在教育理念上相近。圣约翰大学重视“养成学生之优良品格”,并视其为造就人才的关键所在。清华亦秉承通识教育理念,主张“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曹云祥亦秉持上述教育理念。他曾明确指出:“所谓教育,并非专事诵读记忆而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为立足社会之准备。否则,教育失其本旨。”

在学识与道德修养之间,曹云祥更为重视后者。他认为“学识易求,道德难修”,希望学生在讲求学问的同时,更加注重品德修养。他指出:“至道德一端,尤以大量涵养毅力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在其看来,若只具备学识而道德修养不足,则难以成就大业。

对于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标,曹云祥主张通过严格管理加以实现。这一理念亦为清华大学早期学生管理的显著特征。他认为,“学校之有管理,原为维持秩序,养成学生纯洁之品行自治之能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思想发生变化。曹云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管理进行相应改革。首先,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施以有区别的管理方式,做到因势利导。曾在国学研究院学生求学的周传儒指出:“唐周两校长时代,整齐严肃……今曹校长时代,改革发展,恰似……全国教育的日进无疆。”其次,曹云祥设立教职员顾问制度,以在生活与思想层面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他指出:“师弟之间,朝夕相见,往往同舟异趣,殊属非宜。惟有设顾问制,以消除师弟之隔阂,而收互相扶助之益。”梅贻琦吴景超梁思成等分别担任西文、国文及学生顾问,曹云祥本人亦亲自担任留学及试读生顾问。“凡关于幼年同学课程之温习,学校设备之利用,课外作业之练习,以及平日品行仪容等事,顾问皆负随时指导之责。”再次,曹云祥重视学生自治,在适当范围内给予鼓励,期望学生在道德修养、学业进步以及个人前途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发扬学校精神。

主要成就

曹云祥是清华大学学校时期任职时间最长、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校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清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实现清华改办大学的计划

清华建校后不久,胡敦复周诒春等人即有办完全大学构想。自1916年起,清华大学开始正式筹备改办大学。至1922年,曹云祥来到清华,在周诒春、张煜全等前任校长的努力基础上,改办大学的筹备工作已具备一定条件。曹云祥任职时期,正值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出现的“升格大学热”背景之下。在校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曹云祥推动清华改办大学的进程。其首要任务是将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完全独立的大学。他明确指出::“清华之设,原为养成游美学生,但决不能以此自囿。”又称:“迩来中国学潮变迁,提高程度,各处中学专门学校,纷纷改为大学,于是清华大学不改大学,则落于人后,不得并驾齐驱。再者,其他各校,虽受经济束缚,尚且改办大学,清华经费较为稳固,更当有此一举。”曹云祥在校内设立调查委员会,负责调查校情,为改革提供依据;同时聘请张彭春担任教务长,主管课程设置等关键事务,积极推进改办大学事宜。

1923年2月,曹云祥提出“十八年(1923–1940)计划”,制定了逐步改办大学的具体方案。学校随即成立“课程委员会”,委员会先后提出三套改办大学方案,最终由教职工会议通过,决定自1924年起为大学筹备期。自该年秋季起,学校逐年停招留美预备生,标志着清华大学改办大学进入正式实施阶段。1924年2月,曹云祥聘请胡适范源濂张伯苓张景文丁文江等五人为大学筹备顾问。同时,他进一步充实并加强张煜全任内设立的大学筹备委员会,改办大学进程加快。大学筹备委员会下设联席会议与分组会议,其中分组会议包括课程及计划组、教职员待遇组、招考新生组、派美游学官费组等四组。各分组会议之决议提交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交大学筹备顾问审查,并报学校董事会,最后呈报外交部批准实施。1925年4月,外交部批准了大学筹备委员会提出的《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随后,学校依据《纲要》设立“临时校务委员会”,由曹云祥等十人组成,负责将清华大学改组为大学部、留美预备部和研究院三部分,并决定至1929年旧制生全部毕业后,停办留美预备部。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并开始招收大学普通科一年级新生,首批学生包括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张大煜夏坚白沈有鼎、袁瀚青等人。

曹云祥提出大学部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第一步先有完满之普通知识以为基础,第二步有二三年之专门知识能有彻底之研究,第三步注重独立而有统系之思想。”在学制安排上,大学部设有普通科与专门科。普通科为大学之前两至三年,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现状等。专门科则为学生就终身职业等作深入准备。教学方面,普通科重在“综合的观察”,开设基础课程,修业期满后发给修业证书及成绩单;专门科则强调基础与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分为文理、应用社会科学及应用自然科学三类,学生毕业后颁发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普通科学生若拟升入专门科,须通过入学考试。由于普通科培养目标不明确,且与中国一般大学教育体系衔接不足,学生普遍反映普通科课程“不文不理”,学制过长。1926年,学校取消普通科,将“普通训练”年限缩短为一年,并提前设立学系。同年4月8日,第九次教职员会议通过赵元任关于“本校学程以学系为单位”的提议。4月26日与28日,评议会第一、第二次常会决定在大学部设立17个学系,并规定大学部本科修业年限不少于四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在学系设置方面,胡适曾建议“清华大学至少应办成文科和理科”,钱端升亦指出:“清华一时经费亦有限,与其开科甚多,各科均有支绌之虑,不如先办文理科,以全副精神,全副财力,为完善之设备,且招致国内硕学充教授,为国家造士。”曹云祥虽出身工商管理专业,但接受胡适等人的意见,重视文理发展。最终设立的11个课程系中,文理科占据8个,“商业系附于经济系”,形成以文理为主的大学架构,标志着清华教育与学术独立迈出关键一步。

曹云祥不拘个人专业背景,而以学校整体发展为重,其确立的“以文理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清华大学后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学部的设立标志着改办大学第一阶段目标的完成,但曹云祥并未满足于此。他更希望清华跻身欧美大学之列。他指出:“清华教育之目标,重在大学教育之建设,专门人才之养成。冀与欧美各著名大学,并驾齐驱。”相比改办大学而言,此目标更具挑战。他亦承认:“此种目标非仓促所能企及,苟其进行顺利,亦须十年或二十年之工作,始克完成。如遇障碍,即再益十年,亦未见有功。盖凡事非经艰难缔造,难期收效恢弘。”尽管在曹云祥离任时清华大学尚未达成此目标,但这一方向却成为包括清华在内的中国高等教育长期追求的发展目标。

筹办国学研究院

曹云祥在赴任清华大学前的教育与职业经历,使其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他在分析中国问题时,常从全球角度出发,通过中西方历史与国情的对比,识别中国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曹云祥指出:“日本教育尚武道,德国教育尚科学,均富有国家思想。英重法律,而抱帝国主义。美重商业,而广博爱主义。独是中国教育,无一定方针,欲养成真正远大思想之人才,其可得乎?”据此,他提出“清华大学宜提倡中国国家教育。夫国家教育之目标,即吸取西方文明,保存中华国粹,以免与社会接触,多所隔阂。但就中国历史观之,素重家族思想,应进而为社会思想,更进而为大同思想,俾成国家教育,而为中国之模范,以应世界之需要。”由此可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构成其主持清华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教育实践中,曹云祥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主张课程设置应体现中西平衡。他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不钞袭外国课程,使清华自行发展而有活泼之生气。”“(二)中西文并重,无所偏倚。”“(三)以适合中国社会之大学课程为目的,俾所学能适合所用;且后此演讲亦不分中西。”基于此,学校将原“国学部”改名为“国文部”,并计划于未来改设大学后,进一步将各科改称为各系,以凸显中西并重的理念。

1925年,曹云祥推动设立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设立,回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欧美冲击下,调和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化诉求。自清华大学建校伊始,调和中外文化的呼声即不绝于耳。曹云祥认为,中西文化历史上曾经历两次重大融合:第一次为汉代佛教东传,第二次则为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是为本国文化与第二种外国文化相接触最亲密之第二界线。而第二种之外来文化,亦如风驰云骤,卷地而来之时也。”

曹云祥对国学研究院的建设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巩固新设大学部的关键举措。他指出:“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国魂,犹如日本武士道之魂,新意大利之魂,及各国之国魂。”

因此,清华大学设立研究院,既体现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也反映清华改制大学的积极探索。曹云祥的倡导与支持,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1925年2月12日,研究院筹备处正式成立,吴宓任筹备处主任。在国学研究院的建设过程中,曹云祥采纳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的建议,并借鉴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经验。研究院的设立理念与办学方针,吸收了北大相关经验。

国学研究院共存在四年,期间培养出王力吴其昌、姚明达、周传儒徐中舒姜亮夫陆侃如刘节刘盼遂谢国桢罗根泽蒋天枢等一批学者,多成为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重要代表。在其短暂的存在期内,国学研究院开创了新的国学研究风气,其优良学术传统延续于清华之中。而其背后的推动力,正是曹云祥所倡导的“中西融会、贯通古今”的教育理念及其所作出的积极实践与努力。

社会任职

曹云祥曾出任国际科学管理协会中国分会总干事、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总干事、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中华ymca副董事长、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会长、国家银行顾问等职。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曹云祥.清华大学.2025-05-20

【嘉兴名人】南湖名人寻踪录⑬ | 曹云祥:水木清华满素风.微信公众平台.2025-05-20

曹云祥在清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清华大学校史馆.2025-05-20

曹云祥.知网空间.2025-05-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