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向暖北枝寒》是2014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尹继红。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真实得令人随时恍入其中的好小说,尤其是对六十年代生人而言。是所有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的一部“致我们渐行渐远的青春”。
小说平凡而并不平静的人物及故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感染力,其平实丰厚的语言透着一种轻巧的思悟,还时不时地闪现一些黑色或金色的幽默。
六十年代生人的《致青春》要显得厚重得多,对青春、对人生、对幸福的理解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更曲折的路径、更浓郁的时代色彩、更强烈的使命意识。
作者简介
尹继红。男,1967年出生,湖南陵人。现任江门市文联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出版报告文学集《岁月中那棵榕树下》、长篇小说《乡图》。《乡图》获广东省作家协会首届“大沥镇杯”长篇小说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喻家山上
第二章 荔枝红了
第三章 金黄色的白兰地
第四章 一夜疯狂
第五章 霓虹闪烁
第六章“南园”拆了
第七章 我把流萤戴在你的手指上
第八章 高墙沉重
第九章 纸一样的白月亮
第十章 新世纪的声音
第十一章 给我一个支点
第十二章 夹竹桃花
第十三章 寒夜
第十四章 非典型时间
第十五章 一树春风有两般
第十六章 我有一座房子
第十七章 风是自己吹进来的
第十八章 土地,是属于庄稼的
第十九章 小幸福的魔咒
第二十 爱是一种病
第二十一章 烟花易冷
第二十二章 喻家山下
后记心之所至即是家
序言
心之所至即是家
前天,一班大学同学聚在一起,忽然说起,二十五年前的今天就是我们第一次踏足这座城市的日子。顿时,感慨就多起来了。我们都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们刚走出大学校门,背着重重的行李各自奔赴工作的岗位。而我们一行八人则选择了广东省的这座陌生的小城市作为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那天的天气也像现在这么炎热,太阳也是这样火辣辣地照着。我们赶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机关下班了。于是我们蜷缩在市政府门口的小凉亭里等待着。我们和我们的行李都随意堆放在凉亭里的小石凳上。石凳被太阳晒得灼热,我们身上还包裹着厚厚的牛仔裤。洗得发白的、满是油污的牛仔裤是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标志。我在这部小说里详细地描述了当时我们蜷缩在这个小凉亭里的场景和心情。
二十五年了,第一站竟坐了这么久,似乎也将变成最后一站。小凉亭似乎还在,似乎还和当年的样子差不多。中间似乎翻修过,又似乎没有,记不得了。
记得的是,当年坐在小凉亭里的时候,特别想哭。
二十五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鱼塘菜地都被高楼大厦覆盖了;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们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演绎出了许多各自精彩或者并不精彩的故事;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们的内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渴望着高楼大厦又重新变成鱼塘和菜地。
触动我写这部小说的是近两年来我的几位同学都先后出了些事,他们有的是我的中学同学,有的是我的大学同学。他们有的或遭遇了不幸,有的则选择了新的生活。这让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都已经不再年轻,青春正在我们身后渐行渐远,是时候回过头去看看了。于是便有了这份写作的冲动。
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曾经就同一个问题问过我身边的许多同龄的朋友:“你觉得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幸福吗?”大部分人给出的都是肯定的回答。这让我颇有些愕然。因为在我平日的感觉里,这是一个牢骚满天飞的时代。通过他们的回答,我认识到,同一件事情,感性地看待和理性的回答,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但是,小说不能太理性,因此在这部小说里我试图用许多小故事来诠释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希望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来佐证出一个理性的结论。但是,我失败了,写完本书,我还是不知道我的答案。我只能说,这就是我们这批八十年代选择南下打拼的大学生们的真实、平凡的人生。
这部小说并不是写某一个人的故事,它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的试水期来到广东省,我们见证并且亲历了它的云卷云舒,大潮澎湃。我们都有各自的收获,也都有着各自的失落。在浮华与变化面前,有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内心,有的则被霓虹吞噬。这就是我们过去的二十五年。但是有一点令我们欣然的是,在我们跌跌撞撞的前行中,一切都在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当然,生活远比我的这本书精彩。但是我并不愿意将故事编得太戏剧。它和我的上一部小说《乡图》不同。在那部小说里,我努力在写一段热血沸腾的传奇,而在这部小说里,我想写的是普通人生中的潸然泪下。
在这本书里,我记录了我自己的一个真实景况:在远离故乡来到广东省工作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经常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背着行李在流浪,在荒芜的旷野之中,茫然不知何往。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做过这样的梦,我可以肯定的是,漂泊感是每一个离家的人内心深处的一粒种子。近些日子,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已经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了离家不远的莫干山下的一座小山村里定居。我的另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已经在老家的乡下盖了一所房子,还种了上万株的小树苗,就等着退休后归去了。这使我想起陶渊明的吟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然而,我们还不能归去,我们都还在路上。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长大,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了。
而对我们说,心之所至即是家。我只能这么想了。
感谢花城出版社对本书的厚爱,感谢我的朋友筱村、徐弘、国辉、杨晓给出的宝贵的修改意见。愿这本书能陪伴我的好朋友明奎度过他人生最艰难的一些日子。
再怎么说,我们这一代人毕竟还是幸福的,因为有和平。我们远去的青春毕竟是美好的,因为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