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解释学》是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米歇尔·福柯。本书旨在探讨伦理主体是如何在与其既定关系中自我塑造的。
内容简介
《主体解释学》是米歇尔·福柯1981-1982年度法兰西学院授课内容的记录稿。在本书中,福柯对“关心自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福柯来说,“关心自己”不仅仅是著名的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而且还包括各种哲学实践。它旨在表明伦理主体是根据什么手段、步骤和历史目的在与自身的既定关系中自我塑造的。这个研究超过了严格的哲学史范围。福柯在描述古代主体化方式的同时,力图揭示现代主体化方式的暂时性。因为解读古代人,可以让我们探询我们这些现代主体的身份。米歇尔·福柯的整个工作是为了说明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是陌生的。换言之,我们与自身的关系是历史性的,是不断变动的。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利埃,是一位杰出的法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教育背景包括在巴黎高师和索邦大学的学习,期间获得了哲学和心理学文凭,并在1951年通过了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61年,福柯获得国家博士学位。1970年,他被遴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不幸的是,米歇尔·福柯于1984年6月25日因感染艾滋病去世。福柯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哲学理论,还直接批评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文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癫狂与文明:古典时代的癫狂史》(1961年)、《诊所的诞生》(1963年)、《词与物》(1966年)、《知识考古学》(1969年)、《规训与惩罚》(1975年)和《性经验史》三卷(1976,1984,1984年)。此外,他还著有《性经验史》《不正常的人》《主体解释学(1981-1982)》《性经验史(增订版)》和《必须保卫社会》等作品。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表明伦理主体是根据什么手段、步骤和历史目的在与自身的既定关系中自我塑造的。这个研究超过了严格的哲学史范围。米歇尔·福柯在描述古代主体化方式的同时,力图揭示现代主体化方式的暂时性。本书所做的案例分析,将给世人启迪,激发更多的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