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河

于都县河是贡水在于都境内的河段。其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它们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后至赣州与章水会合成赣江。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

流域内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余人从于都河8个渡口夜渡,开启长征

于都河上有5座桥,1997年,于都长征大桥建成通车;2003年,中国工农红军大桥建成通车;2009年,渡江大桥建成通车;2023年,集结大桥建成通车;2024年,胜利大桥建成通车。

位置境域

于都河位于赣州市于都县境内,是赣江的一条支流。

流域自然地理

气候

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

土壤

于都河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流域水系及特征

赣江江段赣州以上为上游,以贡水为主。于都县河是人们对贡水在于都境内的称呼。它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贡水在于都境内纳澄江、梅江等,后入赣县区,再纳平江和桃江等,至赣州市,在八境台下与西来的章江会合成赣江,进入赣江中游。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

相关建筑

长征大桥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1994年,于都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上架设一座永久性桥梁。1995年2月18日,于都县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于都县人民政府《关于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捐资兴建长征大桥的议案》的决定”。

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厚意,“沿京九,看扶贫”来到赣州市老区,走入百姓人家,慰问老区人民。听说于都在当年中央红军渡于都河的老渡口建一座现代化的水泥桥,便于9月19日为大桥题名:“于都长征大桥”。当时,全中国以“长征”命名的桥这是第一座,可谓“长征第一桥”。

长征大桥位于县城323国道,一头连接中国工农红军大道,一头连接新修的盘古大道。全长607.14米,桥面宽15米,于1997年5月1日竣工通车。

红军大桥

红军大桥,位于原西门渡口附近,在长征大桥的下游。红军大桥是专为于都河南岸的工业园而建,当时人们把这个工业园称为楂林工业园。红军大桥建成之前,长征大桥虽然已经通车,但距离楂林工业园较远,满足不了发展需要。那时,于都河南岸这一带,有园艺场、罐头厂、制衣厂等企业,工人过河上下班、当地人去县城买卖,都靠摆渡,企业运送物料、产品也不方便。为解决交通困扰,2000年,中国工农红军大桥建设立项,2001年12月动工,2003年5月通车。

渡江大桥

渡江大桥始建于2007年,桥梁全长818.18米,宽15米,2009年通车,由前国防部长、前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词。

集结大桥

2023年6月30日电,由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西省于都县集结大桥通车。集结大桥主线长960米,宽25.5米,为双向4车道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大桥索塔高90米,为圆弧和椭圆形结构,由20组钢壳节段组成,整体设计呈鱼跃拱门状,寄托于都人民“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施工中,针对索塔结构特殊的特点,建设者采用计算机三维放样技术和高精密激光切割机进行节段制作,并通过软件分析和实时应力监测,确保节段制作误差实现毫米级控制。

胜利大桥

2024年5月21日,江西于都县胜利大桥建成通车。胜利大桥总长515.9米,主跨168米,宽度40米,设计双向六车道,是于都河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桥梁。胜利大桥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展示区的重要桥梁,串联起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学院、长征大剧院等众多重点红色地标。胜利大桥以Y型钢结构为主体,形成“铁流行进、旭日东升”的设计意象,展现出中国工农红军逆流而上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也象征着革命胜利的曙光,诠释了“新长征,再出发”的时代号召。大桥建设中还采用了多项桥梁工程建设新结构、新应用,在于都河上新增了一座现代化新地标

历史文化

于都河是纵贯江西省境内的第一黄河——赣江的东源。1934年7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利用中国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派代表与粤军秘密谈判达成借道协议,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突围转移的最终地点选在了于都。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革军委的部署,1934年10月7日至17日,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完毕。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军委一二纵队在中间,五军团殿后,部队历时9天,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等8个渡口过河。居中的中革军委及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被编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从南门渡口,红三军团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部分从西门渡口,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从山峰坝渡口,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从鲤鱼渡口,红五军团十三师从石尾渡口,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各一部从孟口渡口,红九军团从渔翁埠渡口,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中央决定架设临时浮桥,在约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确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其间,各军团除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安置伤病员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总计给各军团补充新战士9700余人。同时,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领导下,苏区人民倾其所有,全力支援中国工农红军突围转移。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后,又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这里渡过于都河迈出长征第一步。于都河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发的第一条河。

开发保护

1996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东门渡口兴建了长征出发纪念碑园以及纪念馆;2009年,纪念碑园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占地面积60亩,由小广场与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贯穿其中的步行道象一条飞舞的红飘带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2006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月11日,于都县委办、政府办下发关于贡水流域水葫芦泛滥的通报,指出于都河多个水面及个别入河口附近存在水葫芦泛滥等问题,影响水环境质量和于都河的整体美观。同年7月,于都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干警来到于都县罗江乡,现场查看于都河罗江段入河口苏坑河口水葫芦清理情况,发现该处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资料

自然资源 | 于都县人民政府.于都县人民政府.2025-07-14

朱虹: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南昌广播电视台.2025-07-14

红色印记 | 红军长征跨越的那些大江河.于都县人民政府.2025-07-14

「“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之革命旧址篇」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长征渡口.中国江西网.2025-07-14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丨永不磨灭的“长征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5-07-14

长征的河.人民网.2025-07-14

长虹卧波听风吟——凝望于都河上五座桥 | 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人民政府.2025-07-14

江泽民题名“于都长征大桥”.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4

【方志于都】于都县以长征主题冠名的部分单位和主要建筑.于都县人民政府.2025-07-14

江西于都集结大桥通车.江西于都集结大桥通车.2025-07-14

江西于都胜利大桥建成通车 长征出发地再添新地标.央视网.2025-07-14

#老人捐棺木帮红军架....新浪微博.2025-07-14

于都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助推清理于都河水葫芦.人民网.2025-07-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