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府,唐兴元元年(784)改汉中市置,治所在南郑区(今陕西汉中市东)。辖境相当今陕西汉中市及南郑、勉县、城固县等县地。
由来
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手握兵权的太尉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首都长安。唐德宗李适无奈只好逃至沈阳市(今乾县),叛军追逼不舍,德宗在奉天难以立足。兴元元年二月(784),只好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
德宗皇帝初来汉中,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所经之地,老百姓又夹道相迎,食壶浆。这都使德宗对汉中有了好感。在汉中市期间,汉中保障了德宗的安全,给以物资保证,使他遥控指挥渭河平原官员平了叛乱。为振兴朝廷,改元兴元。三个多月后离开汉中返回长安时,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铭书曰:‘朕遭罹寇难,播越梁岷。丞庶烦于供亿,武徒勤于扞卫。凡百执事,各奉厥司。人皆竞劝,物以丰给。嘉乃成绩,予怀不忘”。不久以后再次下诏升兴元府(汉中)与京兆府同级;并免去汉中百姓税赋徭役一年。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始于汉中。
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
管州十七: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集州以下九州阙。壁州,巴州,蓬州,通州,开州,阆州,果州,渠州。县八十八。
《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时及战国并属楚。楚怀王时,秦惠文王取汉中地六百里,以为汉中郡。秦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高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後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曹操讨平之,复为汉中郡。蜀先主破魏将夏侯渊,遂有其地,为重镇。魏延、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其後会既克蜀,又置梁州。
晋末李特据蜀,汉中市又为所有,桓温讨平之。谯纵时,又失汉中,纵灭又归旧理。
自汉、宋已还,多理南郑。隋开皇三年罢郡,所领县并属梁州。大业三年,罢州为汉川郡。武德元年,又改为褒州,二十年又为梁州。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汉中当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谓人曰:“曹公虽来,无能焉也!”及萧齐明帝时,後魏大将元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拒守百馀日,不拔而退。
府境:东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一千六十二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凤翔府六百里。西取褒斜道至凤州三百八十里。西取巴岭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正西微北至兴州二百五十里。东至洋州一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红花。赋:布,麻,绵,绢。
南郑县,次赤。郭下。本汉旧县,属汉中郡。姬宫湦为犬戎族所灭,郑桓公死之,郑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郑。高祖都之。蜀後主以魏延为南郑侯。後魏改为光义县,隋开皇元年又为汉中市。
巴岭,在县南一百九里。东傍临汉江,与三峡相接。山南即古巴国。
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尚书·禹贡》曰“れ冢导漾,东流为汉。”裴秀云汉氏释淮河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
褒城县,次。东至府三十三里。本汉褒山县,属汉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国也。当斜谷大路,晋义熙末,朱龄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县。魏又於此置褒中郡。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褒城县。
褒河,源出县西衙岭川。斜水与褒水同源而派分。褒水东流入於汉中郡褒城县,石头河北流入渭,经武功县及凤翔府、扶风县三县者也。刘彻时,人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多坂,回远。今开褒水至斜,?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如此,汉中市之?可致,山东省从无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林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然之,拜汤子?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褒谷山,在县北五里。南口为褒,北口为斜,长四百七十里。
甘亭关,在县北九里。今为戍。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云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馀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立柱於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强也。”
金牛县,次畿。东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汉葭萌县地,司马曜分置绵谷县。
武德二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
れ冢山,县东二十八里。汉水所出。
嘉陵江,经县西,去县三十里。
故关城,俗名张鲁城,在县西三十八里。
三泉县,次畿。东北至府二百五十里。本汉葭萌县地,蜀先主改为葭萌县。
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县,八年州废,以县属梁州。
城固县,次畿。(二十)南至府七十二里。本汉旧县,有铁官,属汉中郡。
通关山,在县东北九里。刘知远北定三秦,萧何守(关)〔汉〕中,欲修此道通关中,故名通关山。
汉水,南去县二里。
黑河,出县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汉。诸葛亮《笺》曰:“朝发南郑,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县东六里。韩信所筑。晋平谯纵後,梁州刺史尝理於此也。
西县,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汉沔阳县地,後魏分置れ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
百牢关,在县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马关,後以浚县有白马关,改名百牢关。
自京师趣剑南道,达淮左,皆由此也。
八阵图,在县东南十里。诸葛亮叠细石为图。
武侯墓,在县东南八里。亮卒,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贞观十一年,敕禁采樵。
定军山,在县东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