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荫紫竹院

福荫紫竹院亦称福荫紫竹道院,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侧,背倚长河南岸;原是明代皇家所建的庙宇,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92年9月被海淀区政府定为海淀区“文物1992年9月”。福荫紫竹院复建工程于2010年开始动工,修缮面积达3308.11平方米,占总面积(8735平方米)的40%以上。复建部分包括福荫紫竹院行宫院、行宫西院(寄云轩)、西南跨院、东跨院(紫竹禅院)。

简介

福荫紫竹院是位于紫竹院公园的大湖北岸的汉传佛教寺院,为万寿寺的下院,也是清朝皇家行宫,是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同皇太后赴万寿寺及苏州街的驻之所。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记》称,福荫紫竹院创建于明朝乾隆,在此地仿江南苏州城外水乡修建了“芦花渡”,并且重修了广源闸河港南山坡上的明朝庙宇,赐名“紫竹禅院”,还在禅院西侧修建了一座行宫,即紫竹院行宫。紫竹院公园是因园内的佛教寺院兼皇家北京行宫国际酒店“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园内种植了大量的竹子

2001年11月,海淀区人民政府公布“紫竹院街道行宫”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行宫建筑经过拆改,已同清代时不同。2009年时,报恩楼、前殿、山门、倒座房保存完好,院内有两株近500年的银杏树。考古专家于该年对此处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原来的配殿、游廊、二道门遗址。2010年,福荫紫竹院开始重修,并复建部分原有建筑。复建部分包括福荫紫竹院行宫院、行宫西院(寄云轩)、西南跨院、东跨院(紫竹禅院)。其他部分院址因历史原因,近期无法恢复原状。复建于2012年竣工。

该建筑群规模较小,坐西朝东。

宫门:面阔三间,门上曾悬挂书有“福荫紫竹院”的横匾。宫门东西两侧建有倒座房各三间,两旁各开一个罩门。

游廊:进门后,两侧各有折角游廊十五间,通往正殿。

正殿:面阔五间,周围有廊厦。

二宫门:三间。

报恩楼:进二宫门后,正北有一座两层阁楼,悬“报恩楼”匾额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