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叶巴豆

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又名里白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下的一个种。茎圆柱形,新生枝、叶、叶柄、花序均被银白色鳞腺,鳞腺圆形,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花萼、花瓣均具白色缘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果球形,种子椭圆状。主要生于海拔500m以下河谷或海边灌木丛中或疏林中,如中国的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幼枝、叶、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紧贴鳞腺,鳞腺圆形,半透明,膜质;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常密生于枝顶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至倒卵状 椭圆形,长8-14 (-23)厘米,宽2-5 (-10)厘米,顶端短尖、渐尖或近圆形或微凹,向基部渐狭,基部钝或微心形,全缘,上面的鳞腺早脱落,下面被苍灰色或浅褐色鳞腺;羽状脉,侧脉8-12对,远离叶缘弯拱连结;叶片基部有2枚盘状腺体;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钻状,早落。

花序顶生,长1-4厘米,苞片早落;雄花花萼裂片卵形,有白色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2毫米,具白色缘毛;雄蕊15-20枚,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花萼裂片具白色缘毛;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花柱4-8裂,裂片丝状。蒴果近球形,直径约7毫米;种子椭圆状,长约4毫米。花期几全年。

生长环境

银叶巴豆生长于海拔500米以下河谷或海边灌木丛中或疏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台湾省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非律宾和东南亚各国。

主要价值

药理学作用 性味 味涩,性凉。入水塔。功效 清火解毒,杀虫脒止痒,消肿止痛,敛水止泻。主治 主治“说凤令兰”(口舌生疮),“拢习哈习毫”(癣),“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阻伤”(跌打损伤),“接短鲁短,列哈”(腹痛腹泻,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根适量磨服。外用:叶适量,米泔水浸洗;或捣敷;或取汁擦。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说凤令兰”,“拢习哈习毫”银叶巴豆叶适量。浸泡干淘米水中4h后洗患部。或用嫩尖叶汁擦治口舌生疮。(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梅兰申”,“阻伤”银叶巴豆叶、苏木叶、车前、除风草、白花丹、红花丹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接短鲁短,列哈”银叶巴豆根、黑甘蔗芽各适量磨于米汤中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