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学

苗医学,也被称为苗族传统医学,是一种在中国苗族地区形成的传统医学体系。苗族起源于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九黎”、“三苗”,距今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在我国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苗族医药。

历史沿革

起源与发展

苗医学历史悠久,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提到的“苗父”被认为是技艺高超的苗医。民间流传有“三千苗医、八百单方”的说法,表明苗族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苗族医药尤其以内病外治的疗法著称,被誉为民族医药的一支奇葩。

特殊阶段

苗族医药发展中曾经历了一段“巫医合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由巫师同时扮演医生的角色,使用巫术和草药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尽管巫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但它并没有吞噬医学的精华,因为苗族医药植根于山区的群众之中,拥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随着苗族文化知识的提高,这种“巫医一家”的状况逐渐消解。

医学实践

苗医学的实践包括多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滚蛋疗法、化水疗法、踩铧口疗法等,其中有些方法最初来源于巫术,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脱离了巫术的内容与形式。

理论基础

苗医学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这些因素最终都以毒害力的形式致病。苗医所描述的病症多采用形象化的命名,如症、疾、风、痧、惊、翻、仆、经等。疾病的病候共有17种,包括积毒病候、雄毒病候、恶毒病候、疼痛病候等多种类型。

命名

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常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疾病可分为经、证、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疔、癀、花、疮等类别。

诊断方法

苗医的诊病方法称为“开懵开豆”,即诊断疾病。诊病可通过观察气魄的动态、皮肤颜色、精神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异常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此外,还可观察人体内外的物质结构变化,如察指纹、舌象、目色等,以提供结构学的依据。

学校

苗医学的教学机构包括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右江民族医学院等。

药方举例

苗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药方,如九架内冷蠲毒煎、三隶阴虚火旺蠲毒煎、开脑煎、秒气蠲毒煎、三味赶表煎、抗白血病煎、退气宁耳煎等,这些药方体现了苗医学的独特之处。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