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尺库平制是中国清朝康熙建立的一种度量衡制度,它是在综合了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一制度以100粒黍子纵向排列的长度定义为营造尺,作为长度的标准;通过确定特定的尺寸来确立容量单位漕斛,漕斛在清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在民国时期已被废除;此外,还采用了立方寸金属的重量作为衡量的标准,这种被称为库平的计量单位储存在户部。
度量衡标准
营造尺库平制的度量衡标准包括营造尺、漕斛和库平两。营造尺的长度约为32厘米,漕斛则是容量单位,而库平两的重量约为37.301克。这些标准在清末得到了重新确认,并在1908年由清廷颁布的《推行划一度量权衡制度暂行章程四十条》中得到明确规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营造尺库平制逐渐被其他度量衡系统所替代。
历史演变
到了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在1915年公布了《权度法》,其中规定了两种度量衡制度:一是营造尺库平制,其长度单位为营造尺,重量单位为库平两;二是万国权度公制,其长度单位为公尺,重量单位为公斤。《权度法》中指出,营造尺库平制应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辅助制度。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推广公制,并将其转化为市制。市制最终在1929年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并且能够很好地与十进制公制相换算。到了20世纪30年代,市制逐渐取代了营造尺库平制,成为了民国的主要度量衡制度。
定位表
营造尺库平制的具体定位表是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制定的。
参考资料
“量以载道”——度量衡的历史.网易.2024-11-25
营造尺库平制.营造尺库平制.2024-11-25
营造尺库平制与米制并用的北洋军阀时期.营造尺库平制与米制并用的北洋军阀时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