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留下来无数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象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要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攀登上艺术的顶峰。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从顾愷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但是为了讲解简要,我们只能着重介绍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的中国卷轴画,其它门类不多涉及。这里仅就中国画的特点和艺术规律作一些概括性叙述。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
纵观中国画发展,可以看到由于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艺术家们很早便认识到艺术的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的顾愷之便提出了“迁想妙得”的主张,到唐代就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们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一唐宋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达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着力于事物的内在神韵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上,中国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成为融汇性很强的画种。
首先是诗词入画;其次是书法入画;第三是金石入画,中国画吸收了姐妹艺术精华,有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有诗歌的抒情性、节律性、有书法金石的抽象韵味,有独特性和装饰性,成为具有很大容量的综合性艺术。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也叫文房四宝。
三、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
一是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十分重要;二是异乎寻常的夸张,夸张是为了使形象的特点更加突出感人;三是大胆剪裁,为了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必须大胆剪裁;四是高度概括,程式化,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要求笔墨规范化,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与物象的本质特征相统一。
参考文献:《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编著 高教社出版 ISBN 7-04-003058-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5)第19760号 1990年9月第1版 1998年4月第12次印刷 新华书店总店科技发行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