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Shaolin Martial Arts),又称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武术伴随着少林寺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驱倦、防兽、健身、保卫寺产的手段,发展成为一门讲究内外兼修的文化表现形式。南北朝时期,少林寺成为佛学重地,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保护寺产的武僧因助力唐王李世民而名扬天下。明代少林寺进入辉煌时期,少林武术随之形成体系,少林僧兵团被朝廷多次征调参加战争。进入清代,随着少林寺被压制并走向衰败,少林武术逐渐转入民间,并且演化成多种流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武术的价值被不断挖掘,“少林功夫”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少林武术的思想渊源,来自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紧那罗王信仰和少林武德三方面。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为为智慧信仰、力量信仰、禅武合一。少林武术套路繁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十种套路、合计255种。传统的少林武术主要风格特征为“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等,代表人物有达摩、洪转、妙兴、贞绪等人。
少林武术博采多种武术类型之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中,少林武术是历史最长、门类最多、体系最大的一个门派,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发展历程
初创阶段
诞生背景
武术产生于中国古代,是民族体育和搏斗的一种技艺,到汉魏时期,武术运动在中国的传衍已相当广泛。汉晋时期,洛阳和嵩山一带已有佛教、道教传播,并建有一些宗教场所。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拓跋宏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诏令在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的少室山修建一座寺庙,即少林寺。求那跋陀罗创建少林寺后,吸纳了一些身怀武术技艺者入寺为僧,跋陀的弟子惠光、僧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少林拳谱中记载有跋陀传授月牙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其后,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等人陆续来到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尤其是达摩到少林寺苦修并首创禅宗,使得少林寺被佛教界尊为“禅宗祖庭”。因历史、政治、地理等原因,武艺也逐步进入少林寺,并被动卷入战争,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随着少林寺成为佛学重地,吸引了更多人慕名来此修行佛学和切磋武艺,武术技艺便落迹寺院,并成为寺僧经常演练的一种业余活动,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产生因素
少林寺僧人习武的最初原因,有多种说法,大致有四方面的因素:
地处嵩山深处的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寺,生活条件简陋,寺僧为了生存,并且抵抗严寒酷暑的侵袭,首先必须得有强健的体魄,因而习武健身成为提升身体抵抗力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时,少林地区山高林密,食肉目时常出没,寺僧不得不通过习武以增强抗御猛兽的能力。
寺僧要时常面壁静坐修心,久坐后不免筋骨疲倦,于是少林寺僧达摩等人仿效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此即“少林拳”的雏形。此外,达摩使用铲、棍、剑、杖等生活工具器械,练成系列动作,被后人称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他还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出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佛门中护法用的“降魔杵”是棍的一种,古时僧人托钵云游乞食于四方,经常要走山路,为了驱赶恶狼野狗,手中离不开“杖”(棍子),经过长期实践便创造出来一套格斗技巧,成为少林寺独创的一门武技“棍术”。
少林为佛教圣地,佛学称“内学”,佛教经典称“内典”,讲究内功修炼,少林寺僧人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而武术成为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
这些背景和条件因素,使得少林寺僧人取众家之长,结合各种实用的格斗技巧,逐渐形成一门讲究内外兼修的少林武术,以达到驱倦、防兽、健身、护寺的作用,并且习武成风,代代相传。
初步扬名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信崇佛教,于开皇年间(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赐给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使得少林寺成为拥有众多田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田产庞大的少林寺成为攻击目标,损毁严重。少林寺产生了有组织的、严格训练的武僧,以保护寺产。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轘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少林寺十三位武僧潜入城内活捉了王仁则并献于唐营,助力唐军夺取了轘州城。随后,秦王李世民派使臣到少林寺宣慰、封赏参战僧人,少林寺也得以复立并获赐大量田产,“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迹被宣扬,少林僧众勇武之名也流传于世。同时,唐王李世民颁诏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少林寺顺势组成武僧团,也吸引了众多武术高手和武术爱好者聚集。
宋代,赵匡胤曾亲临少林寺,还调遣各路诸将轮驻少林,既授武艺予僧兵,也取少林武术之长,提升军队战斗力。元代统治者重视宗教,孛儿只斤·忽必烈授命禅宗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并授予元代最高僧官之职,总领中国佛教,而且少林寺名僧辈出,住持僧多受皇帝敕封,成为禅宗教派的朝圣地,少林武术也随之蓬勃发展。完颜珣兴定年间(1217-1221年),东林志隆出任少林寺住持,在少林寺创办“少林药局”,为附近百姓治病,从而也为少林禅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少林寺僧虽以武显于世,但演习的武功是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具有特色的武术流派,也即尚未形成少林武术体系。
形成阶段
明朝建立之后,在元末遭受农民起义重创的少林寺重新恢复元气,武僧习武活动也向纵深发展,至迟到明代中期已形成大规模、有规律的演武活动。于是,少林僧兵多次受朝廷征调,南征北战,尤其是参与抗倭作战等,屡建功勋,受到朝廷嘉奖。由此也使得少林僧兵规模空前壮大,常备僧兵达千人以上。
少林武术在明代最先成名的是棍法,例如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少林棍法阐宗》记载了当时有名可查的几位少林棍法大师,军事将领戚继光、何良臣在其军事著作中也描述有少林棍法,抗倭名将俞大还亲自探访少林寺等。少林拳法体系也在明代形成,而且已发展为格斗搏击的实战技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少林棍法阐宗》、军事将领唐顺之、明人王士性在其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而且少林拳法也在明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少林寺武僧教头玄机的弟子张孔昭写成《拳经》,系统地介绍了少林拳法,是明代少林拳法体系形成的标志。明代少林武术,不仅仅包括棍法和拳法,还形成了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功夫体系,还包括剑、鞭、戟、大刀、戈等器械武术;而且,明代少林寺的大型演武活动非常盛行,成为展示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少林武术技法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众多亲历的名人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
从而,少林武术在明代已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例如明朝军事将领多次延聘少林武僧传授少林武功,训练军队;明正德时镇守边关、征讨云南省的著名少林武僧周友的武功弟子,遍及河南省、山东省、两直隶四省的几十个州县;参加抗倭的少林派武僧,遍及东南沿海,也使少林武术根植于中国东南诸省;还有众多俗家弟子陆续进入少林寺习武,武僧玄机授拳法予俗家弟子,使少林拳法广传于世。例如明朝军事将领唐顺之有“少林拳法世稀有”之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有“少林拳勇名天下”之句。
少林寺武僧在经历了北魏至元代长期习武之后,到了明代,不仅少林寺繁荣,寺僧练武、演武、传武也很兴盛,甚至僧兵也多受朝廷的调遣参战,从而使得少林武术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经过武僧不断地演练、综合、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从功夫门派角度来说,明代是少林武术流派的形成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的定名之时,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练的武功才被正式定以“少林”之名。少林寺是少林武术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武术伴随着少林寺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寺产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完备、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
清代
清代,遭受明末战火的少林寺恢复发展,清廷仿效明朝,通过建立僧会司和钦命寺院住持僧等形式,对寺院和寺僧进行管理与控制,康熙帝时,亲自为少林寺及一些佛殿题写匾额;雍正帝时,对少林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爱新觉罗·弘历时,为少林寺及一些佛殿题写匾额,还亲临游览嵩山、住宿少林寺,并题诗留念。清朝中期,随着民间反清教会力量的兴起,久负盛名的少林武术及少林僧兵,成了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教门天地会、白莲教等利用的对象。随着清廷禁止民间拥有兵戈的政策推行,尤其是福建九莲山的南少林寺因“反清复明”之嫌而遭到清廷派兵镇压,寺院被烧毁,少林寺也从而受到压制,雍正时期开始禁止少林寺僧人聚众习武。于是,少林武僧习武活动被迫转入隐蔽,习武活动改在夜间,在少林寺毗卢殿(千佛殿)、偏远下院等场所秘密进行。爱新觉罗·旻宁之后,随着社会日益动荡,禁教习武的法令逐渐松缓,少林寺僧习武逐渐恢复公开化,而且俗家弟子到少林寺公开学武也很普遍。
自明清始,尤其在清代,由于反清教门、帮会等利用少林武术,加之少林武僧习武活动在清朝后期恢复公开化,少林武术的传播规模更大,流传更加广泛,成为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武术流派,民间流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
中华民国时期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政治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少林寺日益衰败,但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寺僧仍保持习武的传统,还出现了恒林、妙兴、释贞绪、德根等武术大师,维系了民国时期少林寺武术的传承。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积极学习少林武功,并且作为革命的实战手段,纷纷建立“大刀队”“梭标队”,练武成风,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兵放火,少林寺的主体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灰烬,大多寺僧被迫逃散,少林武术也逐渐失散至民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拨出专款对少林寺进行了整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林寺遭受冲击,少林武术也被冷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宗教政策相继出台,少林寺的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寺庙逐步维修,开始重新演练少林武术。少林寺重视少林武术的继承和发展,面向中国及国外广泛收徒学艺,并对少林武术进行系统挖掘和整理,成立“少林拳法研究会”,出版杂志、书籍等;成立武僧团,在中国外进行表演、交流,传授少林武术,并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同时,中华武术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少林武术的价值被不断挖掘,少林武术典籍的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逐渐展开。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思想渊源
佛教禅宗与禅武思想
北魏时,少林寺的创始者求那跋陀罗传授的宗派为印度小乘禅法,南梁宋末,天竺高僧达摩来到中国传法,在洛阳市和嵩山一带苦修之后首创禅宗,传授以“壁观”为修行之法的大乘禅宗。达摩创立的这种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容易被人接受,加之禅宗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佛教宗派,因而流传迅速,并形成理论体系,大乘佛教也逐渐取代小乘佛教。自中唐以后,禅宗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佛教最大的宗派,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禅宗僧徒遍布大江南北。
禅宗主张静坐修身、安定养性,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了追求出神入化的境界,少林历代武僧都将禅宗“入定”的修炼方法引入少林武术之中。由此,少林武术重视心性修炼,各种拳功都注重静养功法,以静修之功为上乘法门;强调练拳、临战时须心气合一,以心为帅,心身气高度统一;大开佛门,广收武术门徒,普度众生等。少林武术认为练武是修禅的法门,并且用禅宗教义指导拳理,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禅理与武功互为表里,可得“无上妙智慧”,达到超乎寻常的“无所为又无所不为”境地。
紧那罗王信仰
在少林寺的文献记载中,寺中有一位沉默寡言、不知其名的烧火僧人,元末红巾军进攻少林寺时,这位烧火僧持一烧火棍奋勇而出,大吼“我乃那罗延王也”,红巾军畏之而退,烧火僧不久消失。而且据传少林棍法是由那罗延王传授,于是少林寺把那罗延王(又称为紧那罗王)奉为“棍祖”,还作为寺院护法神供奉,成为少林武术的神圣象征。由此,少林武术信仰形态在明朝发生了变化,唐朝以来的以观音菩萨愿力为核心的那罗延金刚执神信仰,演变为“武圣”紧那罗王信仰,并以此激励少林寺僧人修习少林武术。
少林武德
少林武德的集中体现和修身修德的依据是《少林习武戒约》,与少林武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少林习武戒约》规定习武的少林僧人要严守戒律,杜绝贪恋嗔痴,“平时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对待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兴妄为”等。少林武术的理念强调武术技击“尚德不尚力”,首推道德,武德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真实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对手而是出于自卫,少林武术的招数是重守不重攻,少林武器一般用棍而非刀枪剑等金属利器,有“八打八不打”之说,即不打人体致命部位,以及推崇惩恶扬善、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济危扶贫、保国卫民等行为。
武术体系
少林武术从起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吸收各家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分为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根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武术套路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数十种,另有72项绝技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流传至今的主要套路有十种: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其他兵器械类、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技击散打、气功、软硬功夫,套路合计有255种。
徒手
拳法
少林武术的初创时期,寺僧首先开始练习的是拳法,少林武术出现最早的也是拳法,因而拳是少林武术的基础,也是少林武术体系的基石。少林拳法最初的是“罗汉十八手”,进而逐渐发展出了许多拳法,早期的少林拳法以实战搏击为主,到明代后期开始出现固定的套路,明末拳法大师玄机和尚留下来的《拳经》是少林拳法最早的套路。入清之后,由于寺僧不再参与战争,以搏击为主的拳法向套路转化,并形成众多的拳法套路。少林拳法练起来威武勇猛,变化多端,运行起来“拳打一条线”,手法上则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还有“拳打卧牛之地”等特点。
少林拳法是少林武术体系中内容最广泛、套路最多的一种,套路总数有五百多套,流传至今有名称的有近二百套,例如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心意拳、梅花拳、炮拳、昭阳拳、七星拳、达摩五经拳等。少林武术的主要拳法是“少林罗汉十八手”,也是少林拳术中较早的初级套路之一,源于隋朝少林寺武僧专门为一些因常期闭关坐禅的和尚编的一套活动量较小、动作简单的健身套路,最初根据十八罗汉铜像各选一个动作,共十八个动作,到明代演化为十八路、共三百二十四手,成为一种系列拳术套路,又称为“少林罗汉拳”,被正式列为寺院师授徒技的规范套路。
器械
对练
少林武术中的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枪、单刀对枪、空手夺匕首、棍穿枪、草镰合枪、梢子棍合枪、刀对枪、双刀进枪、眉齐棍合枪、单拐进枪、双拐破枪、拐子合齐眉棍、虎头钩进枪、马牙刺合枪、乌龟圈合枪、套三环合枪、方便铲合枪、月牙铲破双枪、九节鞭对棍、钢鞭对九节鞭、月牙合枪、月牙合锏、三节棍进枪、方天画戟进枪、三英战吕布、空手夺刀枪、和戟链进枪、三股叉进枪、大刀封枪、三节棍破双枪、峨嵋刺进枪等。
其它功法
少林武术是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除了徒手拳法和器械外,少林武僧在长期的练功实践中,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功法,例如坐禅功、硬气功、铁砂掌、倒挂金钟属、小武功、梅花桩功、童子功、阴阳气功、易筋经、点穴、卸骨、擒拿等。
拳谱
少林武术流传有一系列拳谱,表现为记录拳种传承世系、套路名称、拳势技法、内功修练等内容的表册,内容多用通俗俚语、习惯叫法和形象的词句,诗文成句,读之上口,便于传抄背诵。少林武术的拳谱,包括拳法和器械两大类别,拳法方面主要有小通背拳、小洪拳、大洪拳、梅花拳、少林短拳、罗汉拳、化拳拳谱等,器械方面主要有少林春秋大刀、少林十三梅花枪、少林达摩拐、少林五堂剑、少林月牙斧拳谱及少林棍法歌诀等。
少林武术的拳谱内容多用通俗俚语、习惯叫法和形象的词句,诗文成句,读之上口,便于传抄背诵,例如小通背拳拳谱为:“金沙飞掌,打虎靠山。顶心标拳,二郎担山。双关铁门,闪身炮拳。金童献图,千斤砸拳。双手开弓,雀鹰翻山。叶下藏花,退步插拳。单风贯耳,追风相连。顺手牵羊,撩阴重拳。猛虎跳涧,执印翻天。天王托塔,观景移山。珍珠卷帘,雷公飞天。双风贯耳,勒马按拳。五花起脚,回头望仙”,而且少林短拳、罗汉拳、化拳等又细分为多路拳谱。
风格特点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武术流派,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是一方面,少林武术在广泛传入社会之后,与民间武术融合,形成了众多的少林武术门派,各派少林武术的特点也有差异;另一方面,少林寺所传的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演化,前后有所差异。
技术特点
由于少林拳过去主要是为军事服务,因此它的拳术比较突出实战,讲究方法、实用、勇猛、力道,这也形成了少林拳最大的特点。但是同时,少林武术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其文化内涵,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其表现形式,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少林武术是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武术流派之一。少林武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而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根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武术套路有数百套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数十种,另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风格表现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最合自然规律的,才是最合理的,少林武术以此为理念,形成了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运动,使人体潜能得到了高度发挥。少林武术的具体表现,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武术体系。少林武术的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每个动作的设计和套路的组合,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运动的规律。少林武术的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传统的少林武术具体表现如下:
规则制度
传习方式
少林武术的传习方式一般主要以口诀为媒介,严格按照师徒关系进行,而师徒关系是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师父的“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13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的,将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将寺院内部的师徒关系纳入到世俗亲缘宗法组织结构中,从而更能有效管理少林寺常住院和下院。宗法门头制度对少林寺的发展和少林武术的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这种传承谱系,少林武术传承人的资格认可也根据这种禅宗法脉传承方式实行。
习武戒律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则,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从理论上讲,少林武术由禅宗、佛教文化为主导,但在少林讲究佛、儒、道三教合流,因此少林武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格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律,在习武者身上又表现为武德,所以少林武术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
考评标准
为了更好地传承少林武术,让喜爱少林武术的人们能够系统、科学地学习少林武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组织相关僧众,携手河南大学专家学者深入研论,推出《少林武术段品制系列教程》。少林武术按照“段品制”划分段位、品阶、荣誉品阶,段位、品阶皆分九级,其中品阶的每品又分三阶,晋段与晋品都有严格的理论和技术考评标准,申请人考核成功后,由少林武术段品制考评机构颁发授予相对应证书、徽章、腰带与服装。
文化内涵
少林武术是指在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武术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少林武术的修习者首先表现为对佛教的信仰,包括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智慧信仰主神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力量信仰主神为紧那罗王。
智慧信仰
少林武术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信仰,少林武术智慧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凝结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感悟,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禅宗教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活之欢乐的肯定。
力量信仰
佛教徒非常重视神力信仰对于修行过程的保障作用,愿力信仰是少林武术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态,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愿力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神力信仰和紧那罗王力量信仰三个阶段。少林武术信仰主神是紧那罗王神,例如少林寺建有紧那罗王神殿。少林寺僧信仰力量、练武功、开杀戒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受佛教“禁人为恶”理论的影响,认为僧人开杀戒是为了除魔;保护自身安全和寺产利益;僧人参战是为了匡扶正义。
禅武合一
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从而实现学佛的目标。少林武术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修习少林武术的主体是禅者,由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少林武术传承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武术更丰富的内容,使少林武术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和神化之境界;“武”赋予了禅宗修行的有效途径,使禅宗的妙悟有了躬身践履之体验。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武术的信仰内容和品质也随之亦发生变化,“禅武合一”成为少林武术的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武术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少林武术达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少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呈现方式。以信仰统摄技击,以技击表现信仰,这是少林武术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之所在。
武术流派
金元两朝,少林寺成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武术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到明朝,是少林武术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少林武术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元、明、清以后,少林拳广为传播,例如少林武术中的梅花拳(全名“干枝五式梅花桩”),起源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广为流传;罗汉拳到清代已流行于福建连江、长乐一带,洪拳主要在广东省一带发展。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武术流派,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是少林武术广泛传入社会之后,尤其是与民间武术大融合之后,创立出新的武技和拳种,形成了众多的少林武术门派,其中以北方为主要流传地的称为北派少林武术,以南方为主要流传地的称为南派少林武术。南北少林同源一宗,北以嵩山少林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为代表,泉州南少林寺拥有五祖拳、五节花拳、五枚花拳等拳种。
清军入关后,中原人民喊出“反清复明”口号,聚集在广东省、福建省一带训练武术,在南方的各门各派武术均自称为少林寺派,统称为“南派少林拳”。当时广东一带武术门派主要有“洪、刘、蔡、李、莫”五大家,其中蔡拳为少林僧蔡福传入广东,番禺区蔡展光得其真传;李拳为由少林寺僧李色开传予新会区李友山,莫拳由少林僧莫达士传入广东东莞。总体而言,南派武术皆重于拳,侧重于以守为攻的技击性,讲究进退之步,马步都较稳扎,体现在注重下盘功夫的节奏中;北派武术气势雄劲,大开大阖,尤其是上盘连招带打,进攻凌厉,拳脚多变,迅猛快捷,于是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同时,还有人把少林武术分为河南(嵩山)少林、广东少林、峨眉少林、福建少林、武当少林等流派,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其原因之一是,不少武术流派挂少林之名,实际上是民间武术,而非真正的少林武术。
代表人物
人物
少林武僧团
少林寺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寺僧兵,因“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到宋代,赵匡胤调遣各路诸将轮驻少林,既授艺于僧兵,也取少林武术之长;明代是少林寺僧兵规模最大的时期,应诏抗倭立功的就有500多名,寺院常备僧兵达千人以上;到清代,少林寺有反清复明之嫌,朝廷多次降旨禁止习武,由此少林僧兵制度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传统体育运动恢复和发展,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年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在形式上仿照历史上的僧兵体制,但职能转变为表演少林武术,弘扬祖国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
理论著作
少林寺僧自撰
五代十国时,少林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取其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明代少林寺著名武僧洪转,著有《梦绿堂枪法》;明代程宗猷根据在少林寺所学,写成《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清末民初的少林寺武术教头、住持妙兴,著有《少林拳解》《少林棍解》《达摩五经拳》《增补拳械箴言》等;曾任少林寺武僧教头的德根,整理出了新中国第一本比较全面反映少林武术的专著《少林武术概要》(内部刊印)。释永信住持少林寺以后,搜集、整理少林武术资料 ,1987年整理完成《少林功夫拳械录》,收录传统少林武术经典套路217种,其中徒手套路83种,器械套路80种,对练套路37种,内功绝技17种;2000年出版珍藏版《少林武功医宗秘》(10卷,中华书局出版,国宝文化系列),以及《武术禅》(释永信著,宗教文化出版社)等著作。
社会人士搜集
明代担任少林寺武僧头领的玄机和尚,其门下后世弟子等人经过整理,在明末写成《拳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少林拳法,成为明代少林拳法体系形成的标志。清代咸丰年间有蒋鹏的《少林单刀谱》刊行,宣统年间上海市《天铎报》公开刊登了《少林宗法》。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整理出版少林武术的热潮,例如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赵连和的《达摩剑》、吴志清的《少林正宗练步拳》、金恩忠的《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姜容樵的《少林棍法》、朱霞天的《少林护山子门罗汉拳》、朱鸿寿的《少林拳法图谱》等。随着社会上对少林武术附会的增加,考证少林武术历史及真伪的书籍也在民国时期涌现,例如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少林拳秘诀考证》,徐震的《少林宗法图说考证》等,为少林武术的正本清源起到了很大作用。
政府部门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少林武术的工作:1958年和1959年,国家体委和河南省体委派人到少林寺和登封市搜集、挖掘、整理少林武术,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简易少林拳》一书;1963年,登封县文教体育局根据少林寺释德根大师口述记录整理,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比较完整而系统记述少林武术资料的《少林武术概要》一书。河南省委外办总策划的《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首批十个分卷中,包括《少林武术》,于2020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发布。
地位及价值
武林地位
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少林武术博采中华大地多种武术类型之长,融汇贯通,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气功、徒手和各种器械以及马战、步战、轻功等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少林拳”“少林棍”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武术各个流派中,少林武术是历史最长、门类最多、体系最大的一个门派,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少林武术流传于民间各地,形成众多武术流派和拳种,例如南少林、北少林、少林长拳、少林大战拳、少林武拳、罗汉拳、六合拳、梅花拳、红家拳、咏春拳等。明末清初,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创立,也与少林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再如出自少林的张三丰,精通少林拳,在此基础上修正、发展而创立了“内家拳”,于是武林中称武当派为“内家”、少林派为“外家”,认为武当派侧重练内功,少林派侧重练外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海外少林弟子纷纷立碑于祖庭少林寺,例如新加坡的少众山国术体育会、美国的华林寺武术社、美国少林武艺中心、瑞士的少林太极拳协会等,纷纷在少林寺立有“归山朝圣”碑、“归宗朝圣”碑、“少林朝圣”碑等。
社会价值
体育健身价值
少林武术贡献了丰富多姿的身体锻炼内容和强身健体训练方法,也有丰富的养生保健功夫内容,还有治疗身体损伤的跌打伤科治疗秘法,从而既可以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还能为防止和治疗运动损伤提供治疗帮助。而且,少林武术内容体系中蕴含的武德教育和武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武术得以被社会大众认可和接纳的重要基础。少林武术内容广博,种类繁多,技法精湛,享誉中外,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健身运动。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并于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武术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军事价值
少林寺僧兵逐渐发展为少林寺武僧团,因“十三棍僧救唐王”而以武功名扬天下;宋代少林僧兵武装助宋抗金,元末少林僧兵参加了对红巾军的战争;明代少林僧兵被征调镇守北方边关、云南平叛、应诏抗倭等,南征北战,数千僧兵分布于中国多滴,屡建奇功;民国时期,少林僧兵与当地土匪、军阀多次交战,成为登封县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武术在军事训练和军队运动项目上得到应用: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学校成立,把散手格斗列为重要训练科目;1986年,全军体育训练改革,将少林拳列入训练内容。
文化价值
中华武术融东方的哲学思想和信仰于一身,是中国人朴素的处世哲学的体现,也是发掘身体潜能的创造性发明。少林寺作为佛教禅宗祖庭,在其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少林武术作为少林僧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身体活动手段,与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和特殊的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既具有武术文化基本特征,又与世俗的武术文化迥然有别的文化体系。少林武术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与中国的儒家、道家等思想相融合。因而,少林武术是中国佛教文化与中国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优秀结晶,充分体现了佛教信仰中国化之后在华夏大地与中华特有的功夫文化相结合,是融合华夏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模式于一体的独特产物。
少林武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达,也是现代文化重要的文化表征,而且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文化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古老的少林武术不仅是中国民俗的一部分,也深深影响了西方大众文化。
医学价值
少林禅武医是通过少林禅学的静修与少林武功、少林医学有机结合,以禅修心,以武健身,以医养身,从而达到综合性健身强体和养生的目的。少林武术以传统中医的气血学说、养生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融民间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和少林寺佛教禅修理念为一体的养生功法体系和技术动作体系的内容。少林武术体系中的医宗,至迟在金朝已经形成。武医结合,也促进了医僧不断涌现,医学专著不断问世,少林医学逐渐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2004年,少林寺重新恢复了少林药局建制,并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成立了少林药局门诊部;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少林寺均派出僧医组成医疗救护队,赶赴灾区救治伤病者。
少林武术以坐禅来修心,以静而养性,重视对呼吸的研究,并且应用到练功习武的全过程,称为“提沉气”,还形成少林武术中精华“吐纳术”,这种调节人体机能的内功功法,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气功是少林武术的基础,少林武术追求“禅武如一”,因而不仅仅局限于硬气功,少林七十二艺都讲究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由此少林气功连接、沟通禅武医,也是禅修的关键法门。少林气功的内功心法,主要有打坐(即静功)、站桩功、动功等。少林武术健身养生的功能,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少林武术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追求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原则,使人体潜能高度发挥,成为人体最优化的运动方式,其中“六合”原则(包括外三合和内三合,其中“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精华,以及《易筋经》《洗髓经》等都是典型的健身养生功。
少林僧徒在习武和参战时,难免会受伤,因此为了适应医伤的需要,少林寺僧在中华伤科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少林特色的少林伤科;同时为了医病,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创立了药方、食疗、禅疗、推拿、针灸、吐纳、导引、通窍等具有特色的医病方法。少林伤科的基础理论有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子午流注、易理学说等。解剖学说是医学的基础理论,也是少林武术“卸骨术”“擒拿术”的基础理论;气血学说与经络学说是少林点穴术等的基础理论,伤科子午流注学说和易理伤科学说可指导武术点穴、擒拿及伤科治疗等。
相传达摩创作有《诸导气诀》《达摩易筋经》《洗髓经》传世,此后少林寺历代高僧大多兼通禅学、武术、医术,熟谙人体经脉,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唐初武僧释昙宗、惠玚等精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伤科;南宋稽幼域学习少林武、医,创立“山阴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有《秘传伤科》;金末东林志隆主持少林寺时创立“少林药局”,为武僧习武受伤时进行医治,同时还为民众医病;明代僧医智正收集寺院有效秘方,编著《泉州南少林寺秘方》;清代有《少林跌打损伤秘方》《伤科汇纂》,民国有《少林秘真球囊》《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寺德禅法师整理、编著有《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公布于世。
艺术价值
少林寺历代立有众多碑刻,不仅反映了少林寺的兴衰,也见证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例如宋代书法家黄庭坚题书的《达摩颂》碑、蔡京题写的《面壁之塔》碑,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少林禅师裕公》碑等,均为名家书法艺术佳作。少林寺的练功房白衣殿内,有清代绘制的《少林拳谱》《武僧演武图》《少林器械图》《十三武僧救唐王》等巨幅壁画,反映了古代少林武僧勤学苦练的史迹及少林武功的发展面貌,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少林寺捶谱堂中有一组反映少林武术的雕塑,有14组、215尊,反映了历代少林寺武僧习武的主要拳法及僧兵历史故事。
经济价值
随着少林武术在中国外不断升温,少林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少林武术已经成为河南省登封市地域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登封市的整体产业格局,促使了登封市地区旅游和武术经济产业的形成。例如举办了第二至第五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登封市的经贸活动总成交额就达64亿元人民币,合同协议引进中国外资金49亿元人民币”。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登封市常年习武的学生达13万,每年举办2000余场中国外巡回武术表演,当地100多家武术产品生产企业每年实现3亿余元的销售收入,形成了涵盖武术教学、武术竞赛表演、武术用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国际社会交流价值
少林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国外落地生根,对当地武术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元代,日本大智和尚、邵元和尚来到中国少林寺修行,回国后传授武技,将中国少林武术传入日本;明末陈元习武于少林寺,后来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武术,被日本武术界称为少林武术祖师;民国时期,日本人宗道臣到中国学习少林武术,归国后创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还多次率团访问少林寺,归山朝圣,交流少林功夫。清朝之后,随着华人向东南亚大量迁移,少林武术也随之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特别是电影《少林寺》公映后,在中国外形成一股演习少林武术的热潮,很多国家的大批武术爱好者纷纷拜访少林寺,有的到少林寺及少林寺武术馆、少林寺释小龙武院研修少林武术。在国外不断派团到少林寺学习少林武术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少林武术代表团也多次到国外进行表演、交流和传艺,并在国外开设了一批武校,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传承与保护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不断变化,由于少林武术的军事功能退化、被简化甚至曲解以及宗教精神内涵流失,使得少林武术的传统形态面临濒危境况,需要加以抢救、保护。
当代嬗变
自清朝晚期开始,中国军队普遍配备火器,使传统武术从总体上退出军事攻防技术领域尤其是官方军事领域,到20世纪初,少林寺也开始配备火器,传统的少林武术从参战格斗手段的首要地位退居到次要,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少林武术基本上失去了保卫寺院安全和军事功能,少林武术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传统形态的少林武术开始衰落的最主要原因。随之,少林武术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以格斗、搏击为主,转变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并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传承方式
少林武术的传统传习方式一般主要以口诀为媒介,严格按照南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下的师徒关系进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靠这种方式传承,不能满足少林武术的发展需要,必须广开门路,因而嵩山少林寺对传统武术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少林素喜大和尚的大弟子释德虔开设武校,公开出版了数十本关于少林武术的书,《易筋经》等“秘笈”也公之于众,少林方丈释永信成立少林寺武僧团等机构,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进行推广,广收中国及外国学徒等。
而且,现代少林武术的传播以社会为主,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将少林武术列为重要的民间艺术会演项目、体育项目,还陆续成立了一批专修少林武术的武术体校、武术专业队等,并聘请少林寺武僧担任武术教练,培养了大批少林武术人才。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少林武术,国家在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东建造了大型综合性现代化的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武术馆,占地面积23598平方米,1988年9月建成开馆,面向海内外招生,培养少林武术人才,已成为中原地区综合性的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培训基地。而且,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已达80余所,招生人数达3万余人。少林寺官网初建于1997年,已成为弘扬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成为禅武文化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先后影响受众千万余人。少林寺在新时代践行“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已赢得国际主流社会响应。
保护工作
修缮并保护少林寺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武术伴随着少林寺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遗产少林寺的保护,多次拨款整修寺内建筑和文物。2010年,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少林寺”古建筑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少林武术文化遗产
2006年,少林武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河南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文化部涉外文艺表演及展览管理条例》(文化部第十一号令)《河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及少林武术作为文化项目应当保护的规定。为防止滥用少林专有名称,少林寺依靠法律和政府力量,采取了相关法律保护措施,尤其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获得“少林功夫”管理和使用的专有权。
搜集、整理少林武术典籍
少林寺组织力量,持续搜集、整理少林武术相关资料,先后出版了《少林武术文集》《少林功夫拳械录》《少林武功医宗秘笈》《武术禅》等一系列少林武术典籍,并且出版少林武术方面的宣传、教学、培训的图书、录像光碟,制作影视作品等。
少林武术文化交流
1987年12月,释永信法师发起成立少林寺武术队,1989年更名为少林武僧团,释永信法师任团长,其职能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思想正法的目的。少林寺于2001年创办“少林文化学院”,设有僧伽部、武学部等;派出少林武僧代表团,多次在中国和国外进行表演、交流和传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少林武术热潮;通过投资控股、严格特许授权、派出武僧教头等方式,成立少林功夫研究院、少林禅源武术学校及德国少林文化中心等,学员已经遍及中国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同时,河南省旅游局自1988年9月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成为少林武术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品牌,2017年7月在嵩山少林寺举办的“首届少林无遮大会”,是少林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的盛会。
艺术形象
文学
近代,内容涉及少林武术的文学作品,有晚清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民国时期还珠楼主的仙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邓羽公的《少林英雄血战记》、江蝶庐的《少林小英雄》、郑证因的《火焚少林寺》、陈鲁敬的《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等;广东佛山的武学大师黄飞鸿所习练的洪拳系传自少林至善禅师一支,成为众多南派武侠小说中的主角,民国时期文学作品有朱愚斋的《黄飞鸿别传》、念佛山人(许凯如)的《黄飞鸿外传》、祺添的《黄飞鸿正传》等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为代表的新一代武侠小说逐渐脱颖而出,其中粤派少林武术传人黄飞鸿、洪熙官、方世玉等人物形象在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
当代涉及少林武术的文学作品主要有:
影视
上世纪二十年代始,各类武侠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民国时期内容涉及少林武术的电影有《方世玉打擂台》《黄飞鸿鞭风灭烛》等“黄飞鸿”系列。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香港制作的诸多改编自武侠小说的电影逐渐流行,早期代表作品有《龙虎斗》、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猛龙过江》以及《新少林五祖》《北少林》等。
当代涉及少林武术的影视作品主要有:
其它
2000年,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制作、少林寺武僧们演出的大型功夫舞台剧《少林雄风》,展现寺庙生活,演绎少林武术,该剧在美国等国家进行了数百场海外巡演,在中国北京等城市也进行了演出,并被评为“2007-2008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
2005年,郑州歌舞剧院制作了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描述了一名少林武僧的传奇故事,将真实的少林武术与舞蹈艺术相融,获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除了在中国公演之外,还应邀赴“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及美国等地巡演。
2005年,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制作推出大型武艺表演《少林魂》,以禅、拳、功、武四大板块,宣扬“少林魂”精神,在上海等地进行了巡演,2019年除夕在央视春晚登台演出,这台有两万名演员参演的节目创造了“最大规模的武术节目表演”世界纪录。
2021年,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和上海、德国有关机构联合制作的功夫儿童剧《少林小子》,讲述了主人公“浩林”到少林寺习武的故事,融合功夫、舞蹈、音乐、戏剧等多元素,在上海等城市进行了巡演。
参考资料
少林功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0
Shaolin Martial Arts Show.中国日报网.2023-10-2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8
少林功夫概述.少林寺官网.2023-10-10
少林文化的精髓:禅武归一.登封市人民政府.2023-10-14
绵延不绝的少林武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4
河南省登封少林寺.中国佛教协会.2023-10-14
少林寺禅学源流.少林寺官网.2023-10-14
少林概况-清代至民国.少林寺官网.2023-10-25
少林功夫概述.少林寺官网.2023-10-24
少林功夫人物.少林寺官网.2023-10-10
《功夫少林》.央视网.2023-10-10
少林功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4
少林寺简介.少林寺官网.2023-10-14
少林功夫人物-僧稠.少林寺官网.2023-10-24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少林功夫:禅武合一.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0-10
少林功夫.少林寺官网 .2023-10-14
少林禅武医文化的社会价值.少林寺官网.2023-10-27
习武戒约.少林寺官网.2023-10-25
中国传统少林武功的历史源流及内容概述.央视网.2023-11-06
少林功夫-拳法.少林寺官网.2023-10-24
少林功夫-器械.少林寺官网.2023-10-24
少林禅弓 .少林寺官网.2023-10-24
拳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4
少林拳发展历史:造福人类的文化系统.国家体育总局.2023-11-06
少林功夫段品制.少林寺官网.2023-10-24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五十二:泉州南少林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2023-11-06
泉州五祖拳:传承千载 风靡海外.新浪.2023-11-06
岭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2023-11-06
少林武僧团.少林寺官网.2023-10-24
“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新闻发布会.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27
武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邹相:少林寺的历史传承及在当代的复兴.登封市人民政府.2023-10-27
刘海科:借鉴太极申遗经验 助力少林功夫申遗成功.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27
[武艺篇]新中国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央视网.2023-10-27
亚运会全方位推动武术项目发展.国家体育总局.2023-10-27
首页.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2023-10-27
嵩山少林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11-07
少林功夫-养生功法.少林寺官网.2023-10-26
少林内功心法——少林气功.少林寺官网.2023-10-24
少林功夫的健身养生功能.登封市人民政府.2023-10-27
少林药局.少林寺官网.2023-10-14
少林医宗.少林寺官网.2023-10-14
唐 ·《少林寺碑》.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23-10-14
郑州:文化中心名家荟萃 少林武术名动天下.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27
少林功夫精彩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26
组图:少林功夫风靡维也纳.中国新闻网.2023-10-26
少林概况.少林寺官网.2023-10-27
图:少林功夫亮相纽约.中国新闻网.2023-10-26
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这些年.中国民族报.2023-10-26
武馆概况.少林武术馆.2023-10-27
武馆概况.少林武术馆.2023-11-06
“非遗+”组合拳尽显魅力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术馆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11-07
30少林高手入伍海军陆战队 含世界散打冠军(图).北方网.2023-11-07
少林寺历史大事记(1963-1993年).郑州图书馆.2023-11-07
登封“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 国家文物局.2023-11-07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3-11-07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11-07
中国少林寺以法律手段保障佛门清静保护功夫遗产.中国新闻网.2023-11-07
少林大事记.少林寺官网.2023-10-27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天地之中五洲情 嵩山少林禅武颂.新浪网.2023-10-26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精彩连连.郑州市人民政府.2023-10-26
国际少林武术节 少林功夫惊倒老外.中国新闻网.2023-10-27
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圆满闭幕.国家体育总局.2023-10-27
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郑州之窗.2023-10-27
少林寺举办“首届无遮大会”深受海内外关注.中国网.2023-10-27
少林功夫研究-武侠小说与电影中的少林.少林寺官网.2023-10-26
少林功夫.国家图书馆.2023-10-26
少林.豆瓣读书.2023-10-26
少林.豆瓣读书.2023-10-26
少林.1905电影网.2023-10-26
少林.豆瓣电影.2023-10-26
少林雄风刮过来了.中国青年报.2023-10-26
功夫舞台剧《少林雄风》风靡海外再袭京城.搜狐.2023-10-26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奖励2007—2008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0-26
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新浪.2023-10-26
《风中少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5
《少林魂》震撼人心 宣扬了坚忍不拔中国精神.新浪.2023-10-26
文旅文创融合再出精品 《少林小子》惊艳上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