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Engineering 管理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120103。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决策和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担任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等岗位,或者从事相关事业部门工程管理领域内工作。

专业发展

工程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时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大都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自此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做了相应调整,产生了“工程管理”这样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筑项目技术性的不断增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原工程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专业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120103,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目前全国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工程管理相关学科,并且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考生对与实际工作结合较紧密的专业的选择倾向,工程管理在各个高校中并不算是冷门专业,报考人数相对可观,并且在毕业后能够达到85%以上的就业率。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工程管理专业为管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103,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知识要求

学生需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概论等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共三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

理论课程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概论、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由各高校、各专业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均衡设置。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数理类、信息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基础课程。各高校、各专业可按照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根据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其中至少包括下列专业基础课程:

数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与工程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信息与工程技术等知识领域;

经济类基础课程应涵盖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等知识领域;

管理类基础课程应涵盖运筹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知识领域。

专业课程

对该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够具备土木工程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以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造价实际问题,能够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建筑结构、建设法规、房屋建筑学、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应用。

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从以上专业知识领域内容中选择设置不少于6门的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应包括以“*”标注的知识领域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并与专业主干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特别鼓励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

各高校需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实验技能和设计技能,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实习实训中包含了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各专业可根据各自所需培养的综合专业能力,选择实习实训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内容。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编制工程文件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应符合专业规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有工程管理(专业代码为1201Z3),研究方向有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数字建造与BIM技术、工程项目风险与安全管理等。

就业方向

企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在工程审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施工组织等相关岗位从业,也可选择报考行政司、海事局等国家公务员岗位,从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等工作。

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

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应当具备专任教师10名以上。原则上,专业主干课程应当配备至少1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低于90%,并通过岗前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任课教师队伍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具备行业实务经验的人员。任课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等结构层次合理均衡。

教师专业背景要求

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该专业或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行业实践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教师素质与水平要求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应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能通过学习、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学条件

设备资源

信息资源要求

拥有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专业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生均图书(含纸质与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册数按授权数计算)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含纸质与电子图书)不少于4册。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各种信息资源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方便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教学设施要求

拥有足够数量和功能的专业教学设施,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原则上,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特定专业课程应配备该课程所需要的特定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根据自身条件和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等。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实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拥有该专业教学相关的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和附属用房、运动场、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等基本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专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要求包括上述费用的最低保障要求及经费增长要求。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500元。

教学经费应在保证生均年日常教学经费的基础上,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教学经费包括日常教学经费和专业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目标

以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建立覆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

质量保障组织

教学单位应设置相应的委员会和组织机构,形成岗位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善的组织体系。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围绕各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特点、需求等不断进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优秀企业合作,将新的理念、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与企业一同构建产教融合的平台,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提高专业育人水平。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聘请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到校担任课讲师,定期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内容的专题知识讲座活动等。为学生介绍工程计价的方法、工程管理的经验等。教师可以定期到合作企业中学习,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校外定岗实践活动等,了解最新的技术、理念使用方法等,获取一线工作的经验等。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专业教学体系。高校可以根据真实的工程管理案例,组织学生学习及讨论。以建筑产品形成的过程,作为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合理配置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及施工安全管理等相关内容。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

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如工科高校则可重点体现工程技术特色,结合桥梁、道路、水利、建筑等专业,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方向;经管类高校则可借助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体现出工程财务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的鲜明特色。

2、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第一,应注重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步建立精而宽的基础课程平台,同时为学生开设多学科的公共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掌握多学科知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群,切实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第二,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全面系统的解析和整合,继而得出包括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工程信息化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等;第三,加强实践课程构建,增大实践课程比例。在展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包括BIM项目管理软件、计量计价软件等,切实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与产业、行业的衔接;此外,为学生举办多样化的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如BIM设计大赛、BIM算量大赛等,配合专业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具备灵活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加强企业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平台;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行业即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的标准,建立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实践环节形式化,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践制度和准则,加强指导教师的监督和学生的考核工作力度。

4、促进多方协同育人,以校企合作为中心,产学研合作为辅助,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运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运用BIM 的技术教学和实践环节来真实模拟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并有效解决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问题。

(2)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精减合并。教师在备课时,应加强沟通,对重复、相近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这四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融合型”课程,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扩展加强。结合工程建设市场需求来优化实践课程内容,增加特色选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完善毕业设计和实习环节。

(3)加大实践经费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高校应加大实践经费投入,更新硬件教学设备,购买专业实用软件,完善校内仿真实验室教学条件;创设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某个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4)提高学生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时代,运用专业软件来辅助工程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运用专业软件来编制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概预算、进行工程控制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根据需要来自觉掌握工程管理软件操作技能。

(5)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教师应设置实践预习考核环节,并在实践课堂上,加强课堂抽查,严格考勤,对学生平时的实践操作表现进行打分,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并将实践操作、实践报告、实践考试均融入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写实践报告的水平,还要对实践操作进行有步骤地考核,最终分类汇总出总分。

(6)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组织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培训,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将实际工程经验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同时,高校应招聘一些具有工程项目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校任教,进一步壮大工程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8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36所,其中8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学教育评价网2025-2026年工程管理专业排名中等级5★+的学校4所,等级5★的学校15所,其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

工程管理.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1

专业知识库.阳光高考.2023-05-11

信息名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教育部网站.2023-05-30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30

硕士专业目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05-11

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05-11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5-06-19

2025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排名.2025-06-19

2025-2026年工程管理专业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