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也称“跳年”,土家语称“舍日巴”“舍巴巴”或“舍巴格痴”等,意为敬神跳,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湖南等土家族聚居地区,其中,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是土家族较为隆重的风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三至元宵节或四月初八,都要跳摆手舞,以祭祀土王,祈祷丰收。该舞蹈的特色在于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其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稳健大方,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汇聚了丰富的民俗音乐、民谣和民间传说。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类型,表演时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在锣鼓的伴奏下,由一位老人带领,边跳边领着大家唱明快简练的摆手歌。它的舞蹈内容丰富,有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00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来凤县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学界说法众多,并无定论。有学者认为,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教祭祀;有学者认为,因为土司王喜欢唱歌跳舞,于是创造了摆手舞;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古代王任叔军前歌舞“巴渝舞”,是吐司领袖带领士兵打仗时,为了鼓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而创造的;有学者认为,是土家人为了纪念天神格里嘎煞,因为他教会了土家人民做农活、打猎、耕地、挖土、种玉蜀黍、插秧等生产活动,因此出现的舞蹈;有学者认为,摆手舞与土家族“过赶年”的传统习俗有关,古时候土家先民为抗击敌人而发展出来的过年习俗,是为了庆祝战争胜利跳起了“摆手舞”,战争过后土家人民逐渐将摆手舞转变为表现农事活动的动作,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歌唱劳动是摆手舞的主题之一,因为土家族先民集居在四省交界、地形崎岖、环境较为艰苦的地方,先辈们常年在山里劳作,所以将人们四季农事活动的劳作内容融合进了舞蹈之中,其舞蹈动作反映了劳作的自然规律,并形成了它的特点和民族娱乐体育艺术的独特风格。
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时的土家族先民被称为“毛人”,而他们的舞蹈“毛古斯”便是反映祖先狩猎、繁衍后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毛古斯舞是摆手舞的前身,至今人们在跳摆手舞时还要用粽叶、茅根等物品装饰自己,模拟野兽与狩猎的动作,围成圆圈左右跳摆、摇摆,敲击竹筒、石块,一边吼叫一边跳舞,偶尔伴随着一些祖先劳作所喊的口号,或号令;还有诸如打露水、撬天、搭肩、挺腹送胯、转臀、左右摆动等一系列舞蹈动作,是体现先民们的交合之舞。这一舞蹈流传至今,是原始古朴的遗风,也是摆手舞的前身,反映了土家族先民的生活场景与文化符号,同时也让后代不忘先祖,以求民族的繁衍不息。
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成为了高居在上的显贵,这时候的舞蹈已成为全部落的娱乐;夏朝是舞蹈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土家族摆手舞便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土家语称“摆手舞” 为“舍巴”,在《华阳国志·巴志》《龙山县志》《永顺县志·风俗志》《竹枝词》《龙山县志》等大量的古籍文献中都记载了土家人民跳摆手舞的情景;明清时期,土家族摆手舞蹈较为盛行,地方文献《永顺县志》《三月堂碑文》,以及《溪州竹枝词》中皆有记载和描述。
民国时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封建割据加剧,摆手舞活动的权利被地主、乡保甲长所控制, 实行了某些禁,这导致土家人民参加摆手的热情下降, 并逐步停止了活动;新中国建立后,在相关部门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摆手舞有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才使得它恢复了摆手舞活动;20世纪60年代,湖南省、湖北地区大力发掘、整理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让其重获新生;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末,摆手舞艺术遭到破坏,大部分摆手堂被毁。
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受到了现代化事物的影响,其艺术形态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大摆手由由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徒定居、建设家园、自卫抗敌、送驾扫堂八个部分组成。而在20世纪之后,大摆手的舞蹈整体结构、动作都有了变化,它的表演内容减少了,调整了结构,省略了许多动作。统治者因害怕土家人借跳舞来造反,所以把过去舞者手持齐眉棍、弓箭、刀、戈、矛等武器来进行表演的部分改为徒手跳舞。
传统的小摆手舞动作以农事动作为主,表演时在长者的带领下众人围鼓而舞,吆喝的号子贯穿始终,队形图案为简单的集体环圈。而在20世纪之后,其舞蹈队形在单一圆圈的基础上愈加丰富,或变换成里外双圆圈、或双圈内外交替。摆手歌的表演部分也有所改变,只在开场吆喝,而舞蹈表演时不再有摆手歌,舞蹈动作形态除了在模仿劳动之外,还加入了表现情绪的动作,增强了舞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舞蹈特点
动作特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韵律是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有单摆、双摆、回旋摆、雀跃、套摆、顺拐等动作。舞蹈的基础动作是“摆”它包括了人体的肩、胸、臂、手、头等各个部位协调运动,摆动时身体整体转动变化方向,双臂和双手协调配合在身体两侧自然甩开,手部动作比较多,但是动作幅度较小,最高不会超过肩膀;它的独特在于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单摆时双膝微屈,身体顺边先上右脚出右手,再上左脚出左手,反复一次共上四步,右脚屈点在左脚旁,双膝颤动, 双手在胸前交叉,在身体两侧甩开,右一次后转身左一次重复右边动作;双摆时动作在单摆的基础上双手与身体的配合,最后屈膝摆动重复一次称为双摆。
膝部微屈颤动是“摆手舞”中又一显著特色,它贯穿了整支摆手舞的始终,特别是每一个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体现出人们身负重物上下山时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身体平衡;下沉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来谋求生存和发展;顺拐则是将人们劳动时习惯化的动作融合其中;还有播种、插秧、打谷、织布、抬石头等具有浓厚乡土味道的舞蹈动作。
跳摆手舞时, 锣鼓声响起后,众人围成圆圈,伴随着锣鼓节奏,一边转大圈,一边跳摆手舞,或三人行,或四人行。根据人数的多少而设置队形,通常男女混杂,必要时可以女的在内圈,男的在外圈;“小摆手”也有女的单独摆,在行列中前有“导摆者”,后有“押摆者”,中有“示摆者”,按锣鼓节奏边摆边唱, 队形整齐统一,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 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
表现内容
摆手舞的动作类别和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模仿动物的,是摆手舞最早的舞蹈动作,主要用来表现捕获猎物的,有磨鹰搬鸡、大鹏展翅、跳蟾蜍、拖红原鸡尾巴等相对简单的舞蹈动作;第二种是模仿生活的,有打粑粑、梳头、喝豆浆、钓鱼、打猪草等容易理解与模仿的动作;第三种是生产性动作,摆出玉蜀黍、割麦子、 挖土、踩田等动作后,都紧跟有单摆动作结构、紧紧形成了一个整体;第四种是娱乐性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单纯的摆手,可作为装饰动作,或是用于其它动作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前走三步,第四拍两手向左右打开各摆一次单摆、摆两次双摆;第五种是祭祀土王宴会舞动作,有朝拜、耍浪子、石树盘根、拉弓、切削、庆胜利等难度较大的动作,需成队列式表演,动作线条优美。
音乐特点
摆手舞根据不同的内容动作形式,以大鼓和锣作为伴奏,锣鼓点雄浑、深沉、稳重,在速度上有快有慢,在情绪上有轻有重,“点”(0)代表锣声,“咚”(X)代表鼓声。大摆手锣鼓点有二拍、三拍、四拍等几种,常用的是4/4拍,主要的有展示套摆、展翅、雀跃、踏浪、乐太平、枕戈等舞蹈动作的锣鼓点;而小摆手只有一种基本锣鼓打法。
舞蹈间隙的土家山歌也为摆手舞增光添彩,有坡头腔和沿河腔两种,其中坡头腔的蜜蜂属头“嗡嗡嗡”声,高低起落是土家山歌的一大特色。土家山歌和吹奏乐、打击乐揉和在一起为舞蹈伴奏,使土家族摆手舞有着浓烈的原始特色。
服饰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服饰均为美观大方的统一式样,没有男女之分,人们头上裹着刺花的头巾,衣裙绣上花边,妇女们喜欢佩戴耳环、手圈、足圈等装饰品。
舞蹈种类
土家族摆手舞来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反映的主要内容是土家人对祖先的祭祀和对丰产的祈求,经过不断的传承与演变,逐渐成为传承土家族宗教信仰文化的载体。摆手舞按照其活动的规模大小可将其分为“小摆手”和“大摆手”两种类型。
小摆手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参与人数少、时间段短,主要是祭祀田好汉、向老官人以及土王,表现的是农事活动,每年都会在各村寨举行一次,历时1~2天,多在本民族聂氏宗祠中举行,主要流传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表演内容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表演时在长者的带领下众人围鼓而舞,队形图案以集体环圈为主,也会变换成里外双圆圈、或双圈内外交替,开场时唱摆手歌,而舞蹈表演时不再有摆手歌,有三礼三参拜四方、犀牛望月、亮肘同边摆、单手同边摆、回旋摆、踏步同边摆等舞蹈动作。
大摆手
大摆手的规模较大、套数多、参与人数多、时间长,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7~8天,多在摆手堂中举行,是土家族为祭祀祖先八部大王而举行的规模庞大的祭祖活动,主要为了鼓舞战士斗志而模拟战争场面。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夫人的神像,大坪中间立有高约20米的旗杆,上挂两面龙旗,旗杆顶端放有一只白鹤。传统的大摆手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九至初十一之间举行,在此期间,各村寨集聚到摆手堂,按照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且人数不等,队伍中有座师组成的梯玛队、祭祀队、摆手队、乐队、披甲小旗队、炮仗队等。
祭祀时,德高望重的梯玛带领各摆手队行八部大王礼,全场行跪拜礼,唱梯玛神歌、摆手歌,然后点燃篝火、放炮,由梯玛率领众人跳大摆手。其表演内容有人类起源、民族迁徒、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由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徒定居、建设家园、自卫抗敌、送驾扫堂八个部分组成了一部大型的民族祭祠舞蹈史诗。跳摆手时男女老幼共同参与,围成圆圈,每2人或4人一行,在行列前有“导摆者”,列中有“示摆者”,队尾有“压摆者”,人门在锣鼓的伴奏下,跳跃进退,跳出各种队形,气势宏伟,场面壮观。
代表人物
田仁信
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生,湖南永顺县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用典型的家族传承方式来传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并先后带有弟子田朝发、田明孔等,他表演的摆手舞动作质朴,古韵浓郁。
田仁信于1953年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到长沙市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56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57年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民间歌舞汇演,首次将土家摆手舞介绍到全国;1951年、1953年、1954年、1956年、1965年分别在县、州、省汇演中得优秀演员奖,以及各种奖项;2000年给毕兹卡艺术团演员教授摆手舞,使艺术团走出了湘西,使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推广;2002年在永顺县“舍巴日”活动中,田仁信领唱、领跳千人摆手舞。同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土家社巴节,又担任摆手舞领舞参加演出。
张明光
张明光,男,土家族,1938年生,湖南龙山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初中毕业后,张明光拜师土家摆手舞第二十四代掌堂师秦恩如门下学跳、唱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摆手舞第二十五代掌堂师,培养出胡清文、田承德、秦恩瑞等摆手舞艺人,他表演的摆手舞自然洒脱,嗓音高亢嘹亮,多次应邀到长沙市、吉首市、张家界市等地授徒传艺。
1984年以后,张明光成为第二十五代掌堂师;2000年应邀去湖南长沙“湖南民俗村”传授土家族摆手舞;2004年,应邀去湖南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教摆手舞,并培养了一名掌堂师;2005年,被聘为湖南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评为龙山县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2006年11月,被吉首大学聘请为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定期在吉首大学开展土家摆手舞传授和辅导;2007年3月14日,被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被授予“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彭承金
彭承金,男,土家族,湖北来凤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彭承金会唱土家小调《罗幺妹》,会跳3个多小时的麻舞和摆手舞的20多种动作,是湖北省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第二十七代传人。
在湖北凤土家族自治县成立活动上、2001年摆手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年大庆市、乡村大世界鄂、湘、渝边区团结促进会、2009年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民族民间活动担任原生态土家摆手舞鼓手,被推荐为土家摆手舞鼓王;彭承金常年组织群众练习摆手舞以,也经常到城镇社区、机关学校作义务指导,同时还挖掘、整理和研究土家族的其他民间歌舞。
传承与保护
土家族摆手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在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形成了湖南湘西、重庆酉阳、来凤县等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形式多样的土家族摆手舞,它的舞蹈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了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人数较多,表演形式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土家人民纪念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仪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也逐渐成为一项土家族人民现代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娱乐体育活动。它展现出土家人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扎根于土家人生活的土壤,蕴含着土家人的创造及智慧。
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设立“民族风情杯”土家族摆手舞(操)大赛,每年定期举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湖南永顺县将摆手舞大赛融入土家族舍巴节,成为舍巴节系列活动之一;湖南永顺县的大坝乡被列入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保护范围,双凤村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而民间艺人彭承金、田仁信等国家级相关传承人常年组织村民练习摆手舞、击鼓鸣锣以外,还经常到社区、高校进行教学,带领村民前往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舞蹈逐渐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这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交通便利,土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转变;原生态摆手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摆手堂逐渐消失,渐成废墟;年轻土家族人对一些传统文化日益淡漠,主要传承人以老年人为主,传承结构单一,生存空间日益减小;摆手舞渐渐淡出民众的生活,部分内容已经失传,面临着重大的传承困境与传统消失的危险。
不过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摆手舞又赢得了延续传承的契机。200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明光、田仁信、田维政、田景仁、田景民、彭承金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来凤县文化馆等多个保护单位。以推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古老的传统舞蹈薪火相传、枯木逢春。2020年11月7日,2020“湘西·龙山土家族舍巴日”在千年古镇里耶镇举行,全面彰显了土家特色。
参考资料
土家族摆手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2
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摆手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2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中弄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2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 - 传统舞蹈 -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3-24
“土家鼓王”彭承金:致力传承土家族摆手舞.今日头条.2023-03-24
土家族摆手舞:武陵山里的狂欢——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3-08
土家摆手舞 - 张家界新闻网.张家界新闻网.2023-03-24
田仁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8
张明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8
彭承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8
双凤摆手——记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田仁信.今日头条.2023-03-24
黔江第四届土家族摆手舞(操)大赛开赛.华龙网.2023-03-24
永顺县成功举办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大赛.今日头条.2023-03-24
2020“湘西·龙山土家族舍巴日”隆重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