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后竹

红后竹(学名:Phyllostachys rubicunda Wen)是禾本科刚竹属的一种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福建省。其幼竿呈深绿色并略带紫色,老竿被白粉覆盖,鞘背面淡绿色,无箨耳,箨舌和箨片均为绿色,箨片形状为三角形、狭三角形或披针形。红后竹生长在山谷中,也有少量在村旁屋后的栽培。

基本信息

【种中文名】:红后竹

【种拉丁名】:刚竹属rubicundaWen

【种别名】:安吉水胖竹,华东水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禾本科

【属中文名】:刚竹属

【属拉丁名】:Phyllostachys

【命名来源】:[Act.Phytotax16(4):98.1978]

【中国植物志】:9(1):309

【组中文名】:水竹

【组拉丁名】:Sect.Heterocladae

【亚族中文名】:桂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簕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竿高约6米,粗3—4.5厘米,幼竿深绿略带紫色,无毛,无白粉或被少量白粉,节下方白粉环明显,老竿被白粉;节间长26—29.5厘米;竿环略高于箨环或与之同高。箨鞘背面淡绿色,有紫色纵条纹,被白粉,背部无毛或疏生刺毛,边缘生有稀疏的白色及淡红色相间的纤毛;无箨耳及鞘口继毛或竿上部的箨鞘具小形的箨:耳和数条短的鞘口缝毛;箨舌高1—1.5毫米,竿中上部箨鞘的箨舌深下凹,绿色,边缘密生白色及淡红色相间或短或长的纤毛;箨片三角形、狭三角形或披针形,淡绿色,先端淡紫色。末级小枝具3或4叶;无叶耳而有鞘口继毛;叶舌不伸出;叶片长6—12.5厘米,宽1-2.2厘米。花枝未见笋期5月中、下旬。

用途

笋食用;竿整材使用,也可篾用,但质量不及水竹好。

产地分布

浙江省福建省。生于山谷中,村旁屋后有少量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安吉县

本种提示

本种最初是根据一生长极差的竹丛中所采得的标本描述的,在将它的模式标本与安吉水胖竹P.CancauvZ.YuetZ.P.Wang和华东水竹P.RetuseWen的模式标本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三者实为同一竹种,其中华东水竹的箨舌有较长的纤毛,这是由于华东水竹的模式标本系采自竿的上部,又因此竿又较粗壮,故箨舌上的纤毛也就比较长。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