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桶处

激桶处,位于紫禁城西南角、武英殿建筑群以南,是清代成立的皇宫内专职消防机构。

历史沿革

激桶,又名“机桶”,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唧筒”。这种灭火工具最初由竹子制成,经过改良后,增加了支架和横梁等部件,提高了其性能和喷水量。清朝时期,在紫禁城的多个地点都设置了激桶。由于紫禁城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对激桶的管理和位置都有严格的规范。康熙,为了应对火灾,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伍。到了光绪十五年,清廷在武英殿前建立了激桶处,负责管理激桶并执行灭火任务。激桶处的建筑是一排东西走向的廊房,位于武英门外的三座桥以南。随着时代的变迁,紫禁城的消防设备也有所更新,包括引入了蒸汽唧筒车。然而,即使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紫禁城内部仍然保留了一支消防队伍。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紫禁城的消防装备仍然是传统的激桶,以及一辆1935年的进口泵浦消防车

机构设置

激桶处成立于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一日(1889年11月23日),设于武英殿前,配备有200名苏拉士兵担任激桶兵。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掌管激桶并负责灭火工作。激桶处的建筑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廊房,位于武英门外三座桥以南,与三座桥隔路相望。

参考资料

激桶处(关于激桶处介绍).激桶处(关于激桶处介绍).2024-11-23

激桶处的设立.激桶处的设立.2024-11-23

宫墙高 防火巧.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1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