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钠(sodium fluoroacetate),别名化合物 1080,是一种杀鼠剂、杀昆虫药。分子式为C2H2FNaO2,分子量为100.02。
氟乙酸钠为白色粉末,无气味,不挥发,熔点为200-205 °C(dec.)。微溶于乙醇、丙酮和石油醚,不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工业品有微弱醋酸酯味,在空气中易吸湿并成黏稠状。由氯乙酸甲酯与氟化氢加压反应生成氟乙酸甲酯,再碱解而成。
氟乙酸钠对人和动物毒性太强、药力发作快,又具有二次毒性,中国已明令禁产和禁用。应在室温、通风干燥处密封保存,避光、热;避免接触眼睛、皮肤、衣物,避免长时间或反复暴露。
理化性质
氟乙酸钠为白色粉末,无气味,不挥发,分子式为C2H2FNaO2,分子量为100.02,熔点为200-205 °C(dec.)。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和石油醚,不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工业品有微弱醋酸酯味,在空气中易吸湿并成黏稠状。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LD50(半数致死量):0.1mg/kg(大鼠经口);48mg/kg(大鼠经皮);0.1mg/kg(小鼠经口);25.3mg/kg(小鼠经皮);0.34mg/kg(兔经口)。
配子突变性:宿主中介试验:小鼠细胞5mg/kg。
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o):210μg/kg(雄性交配前3天),对雄性睾丸、附睾及输精管有影响。
生态毒性:根据结构类似物质预测,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
中毒表现:引起流涎、恶心、呕吐、上腹痛、视物不清、恐惧感、低血压、心律紊乱、肌痉挛、抽搐、昏迷。潜伏期一般约为6h,可致死,对人致死量约为2~10mg/kg。
由于其对人和动物毒性太强、药力发作快,又具有二次毒性,中国已明令禁产和禁用。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0.1
7.重原子数量:6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46.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合成方法
由氯乙酸甲酯与氟化氢加压反应生成氟乙酸甲酯,再碱解而成。
作用机制
由动物体内的酶作用,氟乙酸钠被代谢为高毒的氟代柠檬酸盐,此过程曾被称为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氟代柠檬酸盐在三羧酸循环(TCA)中使代谢中断,而这是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氟代柠檬酸盐有两种作用机制,首先是使担任柠檬酸盐代谢的乌头酸酶受到抑制,其次是使柠檬酸盐在线粒体壁中的传动机制失活。中毒症状可以延缓到几小时后出现,视不同种类的动物而异。受到主要影响的器官是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在食草动物中,主要影响的是心脏;而在食肉目动物中,主要出现的是中枢神经受到抑制和抽搐;在杂食类动物中,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均有表现。造成动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呼吸和心脏方面的故障。氟乙酸钠还存在二次毒性的问题。
防治对象
氟乙酸钠用于防治啮齿动物,在澳大利亚也用于防治野猪、野狗、野兔。用水溶液配制成毒饵(每25~50千克加液剂30毫升),防治大鼠、小家鼠及野生啮齿类动物。亦可用作内吸性杀虫剂。1945年起,美国曾大量使用氟乙酸钠防治鼠类和土狼,但因高毒,故禁止一般人员销售和使用,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应用
用作杀鼠剂,杀昆虫药。
安全事宜
GHS分类
H300:吞咽致命。
H310:皮肤接触致命。
H330:吸入致死。
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2629 6.1/PG 1
安全标识:S13 S22 S45 S61 S36/S37
危险标识:R50 R26/27/28
贮存方法
应在室温、通风干燥处密封保存,避光、热;避免接触眼睛、皮肤、衣物,避免长时间或反复暴露。
参考资料
sodium fluoroacetate.pubchem.2025-06-20
氟乙酸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20
氟乙酸钠.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2025-06-23
氟乙酸钠.物竞化学品数据库.2025-06-21
氟乙酸钠.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2025-06-20
C2H2FNaO2.pubchem.2025-06-20
氟乙酸钠.应急管理部化学品登记中心.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