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利尿药(Thiazide Diuretics)是一类中效利尿药,主要通过抑制Na⁺-Cl⁻共转运体发挥利尿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性疾病、高血压、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肾结石等。该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引起低钾血症,因此常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在噻嗪类利尿药中,最早出现的是氯噻嗪,它于1958年作为利尿药被Beyer及其同事首次应用于临床。噻嗪类利尿药主要分为噻嗪利尿药和类噻嗪利尿药。噻嗪利尿药有共同的苯并[a]芘噻二嗪结构,包括氯噻嗪、氢氯噻嗪、氢氟噻嗪等;而类噻嗪利尿药包括氯噻酮、美托拉宗等,其无噻二嗪结构。该类药的药理学机制包括利尿作用、抗利尿作用、降血压作用等。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水、电解质紊乱,血糖、血脂升高等;对该类药或含有磺酰胺基团药过敏者、痛风患者、低钾血症者、无尿或肾衰竭者禁用;该类药能透过胎盘屏障,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预防作用,妊娠期妇女慎用。老年人应用该类药较易发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分类
噻嗪类利尿药主要分为噻嗪利尿药和类噻嗪利尿药。噻嗪利尿药有共同的苯并[a]芘噻二嗪结构,包括氯噻嗪、氢氯噻嗪、氢氟噻嗪、泊利噻嗪、喹乙宗等;而类噻嗪利尿药包括氯噻酮、美托拉宗等,其无噻二嗪结构。
适应证
2.治疗高血压:噻嗪类利尿药有轻度降血压作用,并可以与其他降血压药合用以提高降压效果。
3.治疗尿崩症:噻嗪类利尿药可用于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和口渴,但疗效没有脑垂体后叶素好。
4.其他:噻嗪类利尿药有时可以用于钙性肾结石的治疗;还有一些卤素化合物在肾脏分泌和Cl⁻相似,因此可以用于治疗Br⁻中毒。
药理机制
利尿作用
噻嗪类利尿药增强NaCl和水的排出,产生温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腔壁上Na⁺-Cl⁻共转运子的功能,由此减少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和Cl⁻的再吸收,促进肾小管液中Na⁺、Cl⁻和水的排出。由于转运至远曲小管的Na⁺增加,促进了K⁺-Na⁺交换。尿中除排出Na⁺和Cl⁻外,K⁺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钾血症。该类药对碳酸酐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略增加HCO₃的排泄。
与袢利尿药一样,噻嗪类利尿药的作用依赖于前列腺素的产生,而且也能被非甾体抗炎药抑制。
抗利尿作用
由于此类药物具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的作用,减少了环磷腺苷酸(cAMP)分解而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含量增加,恢复对水的通透性和再吸收,同时由于Na⁺、Cl⁻的排出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减轻尿崩症的口渴而饮水减少,尿量减少而具抗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肾性尿崩症及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
降血压作用
噻嗪类利尿药是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用药早期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而降压,长期用药则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而产生降压作用。该类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小剂量噻嗪类利尿药即可提供接近全效的降压作用,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吲达帕胺具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降压效果显著,与氢氯噻嗪一样也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
降尿钙作用
与袢利尿药相反,该类药物还可促进远曲小管由甲状旁腺激素(PTH)调节的Ca²⁺重吸收过程,而减少尿Ca²⁺含量,减少Ca²⁺在管腔中的沉积。这可能是由于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内Na⁺降低,促进基侧质膜的Na⁺-Ca²⁺交换所致。所以该类药物可用于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以抑制高尿钙引起的肾结石。也具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
药代动力学
氢氯噻嗪、美托拉宗、苄氟噻嗪和吲达帕胺都能在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率约65%(氢氯噻嗪、美托拉宗)~93%(吲达帕胺),甚至100%(苄氟噻嗪)。进食时服用氢氯噻嗪,生物利用率可以到75%。
大多数噻嗪类药物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肾脏和肝脏。在给药1小时后发挥其利尿效果,2小时左右达到峰值。其均被近端小管主动分泌至管腔内,作用持续时间和活性取决于药物自身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氢氯噻嗪和其他噻嗪利尿药只能持续药效5~15小时,而氯噻酮可以经由红细胞摄入与碳酸酐酶结合,因此其半数有效期可达30~72小时。氢氯噻嗪和氯噻嗪主要以原型从尿中排出,苄氟噻嗪和吲达帕胺主要以代谢产物排出,仅7%吲达帕胺以原型排出。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大多数不良反应与袢利尿药相同,且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有关。
1.水、电解质紊乱是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
①低钾血症,较易发生,与噻嗪类利尿药排钾作用有关,长期缺钾可损伤肾小管,严重失钾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甚至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②低氯性碱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噻嗪类利尿药特别是氢氯噻嗪常明显增加氯化物的排泄。
③低钠血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加重肾脏损伤,严重的可以致命。
④脱水造成血容量和肾血流量减少亦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⑤升高血氨,该药有弱的抑制碳酸酐酶作用,长期应用时,H⁺分泌减少,尿液偏碱性。在碱性环境中,肾小管腔内的NH₃不能转化为NH₄⁺排出体外,血氨随之升高。对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者有诱发肝性脑病的风险。
⑥高血钙。
⑦高尿酸血症,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少数可诱发痛风发作。由于通常无关节疼痛,故高尿酸血症易被忽视。
⑧血磷、镁及尿钙降低。
2.升高血糖:噻嗪类利尿药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可能与抑制胰岛素释放有关。
3.升高血脂:噻嗪类利尿药升高LDL、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
4.性功能减退:与其他几种降压药比较,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5.噻嗪类利尿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如眩晕、头痛)、胃肠道、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和皮肤反应(如光敏反应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禁忌
对该类药或含有磺酰胺基团药过敏者、痛风患者、低钾血症者、无尿或肾衰竭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噻嗪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呋塞米、布美他尼、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有交叉过敏反应,合用时应当注意。
2.以下情况慎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严重肝功能损伤、高血钙、低钠血症、红斑狼疮、胰腺炎、交感神经切除术及病理性黄疸的婴儿。
3.随访应当检查血电解质、血糖、血尿酸、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压等。
4.用药时应当从最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反射性分泌的肾素和醛固酮。
5.用药时间最好在早晨,间歇用药可以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6.若有低钾血症倾向,应当适量补钾或者合用保钾利尿药。
药物相互作用
噻嗪类利尿药与袢利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相似。
1.噻嗪类利尿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为治疗性联合,可以增加降压作用。
2.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奎尼丁、重砷酸)合用时,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血钾水平降低可增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3.与麻醉剂、强心苷类、锂剂合用,可增加这些药物的作用和毒性。
4.与抗凝药、磺酰脲类降糖药物、胰岛素合用,可减弱这些药物的作用;丙磺舒竞争性抑制噻嗪类利尿药在肾小管的排泌、两药合用,前者的促尿酸排泄作用减弱;后者的利尿作用减弱。
5.与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和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胆酸螯合剂合用,它们可以弱化噻嗪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
6.与两性霉素 B、糖皮质激素合用,增加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低钾血症的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
1.该类药能透过胎盘屏障,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无预防作用,妊娠期妇女慎用。
2.老年人应用该类药较易发生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历史
氯噻嗪是最早出现的噻嗪类利尿药,在寻找碳酸酐酶的强抑制剂的过程中,由Novello和Sprague合成。氯噻嗪于1958年作为利尿药被Beyer及其同事首次应用于临床。此后,通过对氯噻嗪进行结构改造,产生了一些新的具有利尿作用的噻嗪类衍生物,如其二氢化合物氢氯噻嗪,其利尿作用比氯噻嗪强10倍;之后又在氯噻嗪和氢氯噻嗪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得到了一系列苯并[a]芘噻嗪结构的利尿药,如氢氟噻嗪、泊利噻嗪、喹乙宗等,它们结构上都有磺胺基,噻嗪类利尿药且药理学作用相似,但噻嗪环相差较大;同时发现了一些非噻嗪类结构但利尿作用和噻嗪类相似的化合物,如氯噻酮、美托拉宗。
常见药物
氯噻嗪
溴化铒:Chlorothiazide
结构式:
物理性质:熔点265~273℃,溶于丙酮,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溶于氢氧化钠,成钠盐后可制成注射剂。
氢氯噻嗪
英文名称:Hydrochlorothiazide
结构式: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性粉末,无嗅,味微苦。在水、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丙酮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氢氟噻嗪
英文名称:Hydroflumethiazide
结构式:
物理性质:折射率1.55,熔点272~273℃,沸点531.6℃(760mmHg),密度1.678g/cm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