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中信(1915年10月15日-2003年12月28日),上海川沙人(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是参与和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1936年,艾中信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学油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1年,艾中信以所见嘉陵江边素材画了《卖柑者》一画获重庆市抗战美术展览会青年奖。1943年,他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同年,艾中信以《沙坪小景》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教育部奖。1945年,艾中信为上海市《时代日报》编辑《艺术》双周刊。1946年,艾中信来到北平市,艺术才能得到更出色的发挥,许修直成家。同年,他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949年后,艾中信进入创作新阶段。其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其创作力最为旺盛、艺术成就显著的时期。艾中信晚年深居简出,其晚期作品主题主要呈现自然意象、历史记忆与精神寄托三个维度,通过高楼独居的艺术创作持续展现其精神世界。
艾中信油画创作取材现实生活,早期作品多表现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物风情,长于风景体全景式构图,境界开阔,气象恢宏。他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其抒情风景作品被称为“中国的油画墨”,并首创“全景式风景”样式。作品《卖柑者》由中央图书馆收藏;作品《通往乌鲁木齐》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红军过雪山》《东渡黄河》等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忆嘉陵》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由于艾中信的杰出贡献,文化部授予他“造型美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艾中信,1915年10月15日生,出身农家。其父亲为曾参加同盟会的塾师,母亲与父亲前妻在上海郊区川沙县养正村务农,兄长艾中全是学徒出身的老共产党员。艾中信后来进入大学,成为以徐悲鸿为中心的进步文化圈成员。抗日战争期间,受强烈民族主义感召,他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自觉。解放战争时期,在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中,他从上海市前往北平市,先在具有苏联背景的《时代日报》编辑美术副刊,涉足评论领域;后到徐悲鸿创建的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成为北方进步团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的青年骨干。
创作经历
早期创作
20世纪40年代,艾中信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市时期的美术师范专业。此前,他自幼爱好时事漫画和摄影,由此养成观察生活与善于构思的习惯。师范教育涵盖中西美术多门课程,使他具备全面的基础。他聪颖好学,领悟力强,善于以生活中的形象入画,富有创作活力。求学期间,他已出版炭笔速写《四川的劳动者》,1941年凭借以嘉陵江边所见为素材创作的《卖柑者》获奖。因其成绩优异,毕业时即留校任助教,三年后任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艾中信在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等多位师长的直接指导下逐渐崭露头角。徐悲鸿对其颇为赏识,曾督促他“趁年轻加紧工作”,并引用法国画家培奈尔的话告诫他“年过三十还画不出大幅人物作品”,提醒他早作准备、多做积累。
1946年,艾中信抵达北平,艺术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个人风格。此前,他在上海期间曾系统阅读一批文艺理论书籍,加之人生阅历的积累,使其在北平的数年中艺术创作更为成熟,尤其体现在一批抒情性风景画中。如《崇文门外》以雪中荒寒的河沟村落为题材,画面浑然一体;《雪里送炭》采用朴素的灰调子,色彩滋润、透明、沉着,蕴含人情与忧思,均为传世精品。李可染曾以“中国油画笔墨”评其作品,徐悲鸿则称其为“北京的MELODY”。当时,艾中信创作兴致活跃,不仅多次描绘北平古城风貌,还因意识到需直接反映北方劳动者形象,前往门头沟区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矿工速写,并着重刻画沉重劳作中的童工形象,留下《背煤》等油画作品。
盛期创作
20世纪50至60年代可视为艾中信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其创作的鼎盛阶段。作为中国写实主义主流画家之一,他在解放前后的艺术风格虽无戏剧性突变,却存在质的差异。据艾中信记载,徐悲鸿曾言:“我倡写实主义二十多年,但未能接近大众”,可见当时画家对新时代的向往。在新生活的影响下,艾中信视野得以开阔,思想不断提升,艺术创作进一步发展。其造型与技巧日趋丰富熟练,在新时代气象中创作兴致高涨,自觉的革命意识使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然气息与个人情致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更为鲜明。正如他对中国写实主义发展道路的评述,他积极推动现实主义向革命现实主义转化,以新时代景物抒情叙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普及需求的推动下,艾中信创作过多种形式的作品。他曾创作抗美援朝宣传画,参与天津马厂、机车厂、大同煤矿的生产宣传集体创作,绘制海上遇险故事连环画、以国家领导人为题材的年画及名胜年画,为《祥林嫂》《药》《阿Q正传》等文学作品作插图,在福建创作墙画,在报刊发表全国英模大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现场速写。他还与吴作人合作,以神话为母题设计并绘制北京天文馆天顶画,作品借鉴汉画的浪漫想象,是一次具有价值的尝试,后被毁。这些创作体现出他在发挥多样才能、保持广泛创作兴致及服务社会方面的实践。例如,为完成插图创作,他曾专程赴绍兴调查访问并进行多日速写。
晚期创作
艾中信经历了“文革”的打击,于20世纪70年代重操画笔,恢复创作,此为其创作的晚期阶段。当时,他精力尚好且未退休,曾北上内蒙、南下海南,继续写生创作,作品包括描绘祖国北疆大门、草原喜雨、海门潮汛、妈屿拍浪及南方特区新貌的画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1.8×3.6米的大幅装饰壁画,以20世纪60年代旧游所见为素材,展现大雪中的兴安岭森林,具有试验性。他晚年喜爱画古木大树,创作了多幅《古柏》,描绘京城历久苍劲的古柏,还画了《百年银桂》,展现普通人家园中银桂的生机。艾中信晚年创作时与外界交往较少,其画作中多有对大树的寄托、对往昔的回忆及对理想境界的呈现,这些均为他晚年在高楼中独居时的精神寄托。
2003年12月28日,艾中信在北京去世。
艺术风格
现实主义
艾中信笔下的人物多源于写生,对象多为亲朋师友及结识的普通人。其人物画不同于拉斐尔·桑西式带有光环的古典形态,善于捕捉平常人的神色性情。这种创作倾向也体现在更广泛的对象上,他画过吴运铎、友人高庄、乡里干部和海军战士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均能体现出情感的共鸣。他为高士其创作的肖像画较为感人,刻画了这位因生物实验终身致疾的老科学家面对世人时的沉默神态。1954年,艾中信到甘南天祝藏族自治区,创作了《捻毛线》《赛马会上》等作品,画面风格明快。在陕北地区、井冈山等地,他绘制了老赤卫队员、老艄翁、老渔民等形象,笔触色彩中体现出人物的沉毅品格与岁月痕迹;还创作了陕北姑娘、渔家女翠花等形象,并非单纯速写,而是经过匠心安排,以乡土风格的蓝色为主调,风格简朴清纯,具有民俗音乐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起,艾中信创作了多幅大幅人物油画,包括《任弼时同志和青年在一起》《朱总司令在军舰上》《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60年代初创作《李兆麟将军西征》。其中,《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以单纯沉着的色调,描绘灯光下一群先进青年围案研讨的场景,通过突出光照来象征思想的启蒙,将象征意义融入纪实画面中。
全景式风景
艾中信创造性地运用 “全景式风景” 样式,其构图为超宽幅,境界壮美,将生活中的人事融入其中,兼具叙事性与对现实生活、历史的呈现。这种处理方式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多有体现,西方的罗兰、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等画家也有气象恢宏的风景巨构,而在我国现代油画中,艾中信的此类创作具有独创性。这一创造是其风格技巧和才能在新生活影响下的产物,符合外国现代美术史论中 “情境逻辑” 说,是传统在新社会情境下经其探索形成的创造性成果。
他画江南,突出新村中的老树;画京郊秋野层林,以淋漓色彩表现木叶纷披,体现出对大树壮丽景象的向往,这些画作寄托了他晚年的心境。他常回忆并描绘川沙县老家的流水草木,如《春寒》,以爽利笔锋画村头低地平线上的三棵老树,枝杈高擎。他晚年画作还有追寻理想的新特点,如青色池塘、浓荫中的鸽群、深林下的天鹅等形象,均意在营造特定境界。其中,描绘池塘睡莲的画作是为其老伴而作,回想青春之美;他曾在晨光中产生天鹅浮游于古柏之下的幻觉,后据此从实景中创作出体现理想之美的作品。
感性与理性兼佳
艾中信的写实主义艺术特色体现为融合写意性表达,其绘画技法结合了理性结构与感性把握。他注重整体与关键细节的即时捕捉,追求单次完成的精准表现,较少重复修改。在素描训练中,强调生动概括而非精细刻画,吸收董希文素描的精准、王式廓的浑厚、叶浅予速写的动态捕捉等各家所长,特别注重形体结构的自然呈现。其创作特点在于平衡多重要素时保持适度松弛,通过不完整造型传递完整意象。色彩运用方面,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油画实践中展现出独特处理,既保持沉稳基调又不失明快,兼具学院派功底而未走向现代表现主义极端。
和谐色彩关系
艾中信在油画技法研究领域提出色彩处理为核心课题。其实践体系虽未明确界定,但实际遵循外光派传统并形成相应造诣。技术特征体现于:灰色调控制,通过冷暖灰基调的层次叠加实现色彩和谐;工具运用,采用画刀辅助笔触增强表现力;构图创新,突破舞台化叙事模式,注重空间节奏处理,不同尺幅作品均展现掌控力。艺术语言特征表现为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晚年创作在延续既有特色基础上,因生理机能变化及艺术观念调整,呈现从微妙色彩转向纯粹性追求、从灵动韵律转向凝重风格的转变。
艾中信始终强调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在实践层面,其艺术理念基于两个核心认知:一是艺术创作需深入生活实践获取原初素材,二是社会经验对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塑造作用。这种双重认知构成其教学与创作的双重路径:在技法层面,通过写生实践捕捉视觉现实的瞬间生动性;在精神层面,持续参与社会实践以深化对时代的理解。这种将艺术感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作观,既体现在其个人作品的视觉表现中,也贯穿于教学体系的实践指导原则。
主要作品
著名画作
艾中信的《崇文门外》《雪里送炭》《紫禁城残雪》"画中有诗",被李可染评价为"中国油画墨"。作品《卖柑者》获重庆市抗战美术展览会青年奖,由中央图书馆收藏;《沙坪小景》获重庆"第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教育部奖;作品《通往乌鲁木齐》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红军过雪山》《东渡黄河》等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忆嘉陵》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他还曾为上海市《时代日报》编辑《艺术》双周刊,并在《时代日报》及《民主》(周刊)发表漫画。
著作
艾中信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编辑与作家,他的《油画风采谈》《读画论画》等书为美术界的人们所爱读。他写的回忆徐悲鸿的文字已集纳成《徐悲鸿研究》。就其中评说国内十数家的部分而言,是继《油画风采谈》之后更深入的重点发挥。
他主编了《新中国文艺大系》中的美术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美术卷。在后书的序言中以2.5万字的长文从现代中国文化的角度提纲挈领地综述了关于美术的全面理论认识。由于艾中信的杰出贡献,文化部授予他“造型美术创作研究成就奖”及“中国美术金彩成就奖”。
后世纪念
2005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和中国油画学会共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纪念性回顾展《名师足迹-艾中信艺术展》。
2015年,在艾中信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家属艾民有、艾民知、艾民学表示愿将艾中信十一幅油画作品,二十二幅速写作品捐赠予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中国美术馆随即汇编画册《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名师足迹:20世纪中国油画名家·艾中信》。
荣誉奖项
以上资料参考
人物评价
贯穿在艾中信的平生历程中的,还有他一贯的艺术性格始终在起作用。他为人治艺都有一种平实温和的态度。他早年即已认定“为人生而艺术的”路向,后来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终其一生拳拳服膺,没有摇摆不定。(中央美术学院评)
艾中信注重和擅长于从写生中敏锐地捕捉视觉的生动的东西,又热心于投入社会实践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艾中信艺术展”使我们具体真实地感受到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轨迹,是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展览。(中国美术馆评)
艾中信是一位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同时是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良师,而在这二者之前,他是一位矢志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这为人、治艺和施教三个方面在他身上是互相依存的。(中央美术学院评)
参考资料
艾中信.艾中信.2025-07-07
艾中信.艾中信.2025-07-07
艾中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07
艾中信作品捐赠收藏项目.光明网.2025-07-07
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中国美术馆.2025-07-07
中央美院教授艾中信:创作立足于生活.中央美院教授艾中信:创作立足于生活.2025-07-07
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2025-07-07
回望他隐去的背影——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回望他隐去的背影——艾中信的艺术与人生.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