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溪峨嵋龙(学名:Omeisaurus fuxiensis)属于蜥脚形亚目(Sauropodomorpha)、蜥脚次亚目(Sauropoda)、马门溪龙亚科(Mamenchisaurinae)。这是一种已灭绝的植食性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侏罗纪中期,体长约20米。其化石在中国自贡市的大山铺镇地区被发现。
形态特征
斧溪峨嵋龙具有典型的蜥脚类恐龙特征,体型庞大,体长可达20米,身高约5至7米。头部相对较大,颅骨高度约为长度的一半以上。其颈部非常长,颈椎长度远超背部脊椎,甚至超过了尾部长度的1.5倍。前肢相对较短且粗壮,第一指带有爪子,而后肢的第一、二、三趾也都有爪子。这些特征表明斧溪峨嵋龙可能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以其强大的颌部和锋利的牙齿来获取食物。
生活习性
斧溪峨嵋龙是一种植食性的恐龙,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可能是各种植物。由于其体型巨大,推测其体重可能达到30吨左右。此外,研究表明斧溪峨嵋龙可能喜欢群居生活,这有助于它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发现与研究
斧溪峨嵋龙最初由杨钟健与Camp于1936年共同描述并命名。其化石发现于中国自贡市的大山铺镇地区,具体位置为下沙溪庙组的地层中。这一地区的地质年代属于侏罗纪中期至晚期,即巴吞期至牛津期。
参考资料
马门溪龙揭秘——种类之谜.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4-10-29
三亚海棠湾.美篇.2024-10-29
50.釜溪峨眉龙(植食).喜马拉雅.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