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怡贞(1910年11月14日-2008年7月31日),出生于北京安福胡同,祖籍山西灵石两渡村,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中国光谱学家、固体物理学家、九三学社会员、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导师,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辽宁省人大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参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何怡贞的启蒙教育起步于外祖母的“振华”学校(现苏州第十中学前身)。1926年,何怡贞进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学系学习。1930年,她从该学院毕业后,赴美国蒙脱霍育克女子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于1933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何怡贞又进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193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38年,何怡贞回到中国后受聘于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1941年,她再度赴美国,期间在霭满斯脱学院、剑桥学院、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11月,何怡贞和丈夫一同返回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返回中国的科学家之一。次年,她在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2年,何怡贞全家迁到沈阳市,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6年,她代表中国出席在荷兰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光谱学会议。次年,何怡贞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20世纪60年代,何怡贞在晶体位错直接观察和电子显微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引起各国同行的高度关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她根据国际学术发展动向,在中国率先开展金属玻璃研究。1979年至1981年,何怡贞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西德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和里昂国家应用科学院进行金属玻璃的研究工作。1982年,何怡贞奉调合肥市,参加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88年,她凭借《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质与结构稳定性》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何怡贞以《低能位错组态的电镜观测》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次年,她以《非晶态合金在玻璃转变附近的物性及微结构研究》,再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2008年7月31日,何怡贞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市逝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何怡贞把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急需的合金钢与炉渣的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她在中国较早地开辟了非晶态物理研究领域,其参与编写的《非晶态物理学》(金属玻璃部分)一书,为中国非晶态物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非晶态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她一直致力于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并曾获得2005年度“李薰成就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0年11月14日,何怡贞出生于北京安福胡同,她的祖籍是灵石县两渡村。
教育经历
何怡贞的启蒙教育起步于外祖母的“振华”学校(现苏州第十中学前身)。1926年,何怡贞进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学系学习。1930年,她从该学院毕业后,接受助学金赴美国蒙脱霍育克女子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于1933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何怡贞又进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193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38年,何怡贞回到中国后受聘于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1941年,她同丈夫葛庭燧再度赴美国,期间在霭满斯脱学院、剑桥学院、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新中国刚一成立,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何怡贞和丈夫一起于1949年11月离开美国,取道香港特别行政区,返回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返回中国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何怡贞在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52年,为支援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何怡贞全家迁到沈阳市,参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56年,何怡贞代表中国出席在荷兰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光谱学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结合工业生产实践撰写的《钢的组织结构对光谱化学分析的影响》《杯形电极溶液电弧法用于平炉渣的光谱分析》两篇论文,获得国际同行好评。
在“文革”期间,何怡贞始终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国际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20世纪60年代,她就在晶体位错直接观察和电子显微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对硅、石墨、氯化钠和α-Ti等材料中的位错产生、湮灭和运动规律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批成果,引起中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何怡贞根据国际学术发展动向,在中国率先开展金属玻璃研究,对中国非晶态物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非晶态物理的学术带头人。
1979年至1981年,何怡贞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西德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和里昂国家应用科学院进行金属玻璃的研究工作。1982年,何怡贞奉调合肥市,参加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她在固体物理研究所开创了金属玻璃研究,并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金属玻璃与晶化有关的完整的内耗峰和晶化的内耗行为,还发现了与金属玻璃转变相关的新型内耗峰。在此期间,她参与编写了《非晶态物理学》一书。1988年,何怡贞凭借《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质与结构稳定性》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她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组织一批年青同志学习德燃纳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授奖大会上的发言稿,由此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掀起了软物质物理研究的探索高潮。1995年,何怡贞以《低能位错组态的电镜观测》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次年,她以《非晶态合金在玻璃转变附近的物性及微结构研究》,再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2005年,95岁高龄的何怡贞获得李薰成就奖。
其他经历
1953年,何怡贞参加九三学社。1957年,她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何怡贞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辽宁省人大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参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人物逝世
2008年7月31日,98岁高龄的何怡贞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逝世。
研究领域
何怡贞致力于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主要成就
科学成就
20世纪30年代,何怡贞就标定了从可见光到紫外线的钇的光谱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把自己丰富的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急需的合金钢与炉渣的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其间撰写了《十年来的中国科学》中“光谱学”部分。20世纪60年代,她在晶体位错直接观察和电子显微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引起中国内外同行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中期,何怡贞在中国较早地开辟了非晶态物理研究新域,其参与编写的《非晶态物理学》(金属玻璃部分)一书,为中国非晶态物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非晶态物理的学术带头人,何怡贞一直致力于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金属玻璃与晶化有关的完整的内耗峰和晶化的内耗行为,并发现了与金属玻璃转变相关的新型内耗峰,相关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何怡贞曾于1982年在中科院合肥分院所在地科学岛,参加筹建固体物理所,先后担任了金属玻璃研究室主任和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在这期间,她领导的关于机械混合非晶化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非晶合金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由于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杰出贡献,她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共同授予的2005年度“李薰成就奖”。
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何怡贞在金属所培养了一批年轻科技骨干。在金属所、固体所期间,她指导并培养21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通过授课、带做实验、逐字修改论文等方式,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精神。80高龄时,她仍坚守科研一线,以严谨学风与科学态度影响学生。其早期培养的学生,多已成长为中国科研、教学有关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中期培养的学生已成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晚年培养的学生也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骨干。
主要作品
何怡贞撰写了《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物理学》中的《光谱学》部分,以及《非晶态物理学》中的金属玻璃部分,并发表了《钢的组织结构对光谱化学分析的影响》《杯形电极溶液电弧法用于平炉渣的光谱分析》《等温时效对金属玻璃Pd80Si20Tg附近内耗峰的影响》《金属玻璃Tg附近的一种新型内耗峰》等多篇论文。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社会公益
1950年,何怡贞等兄弟姊妹8人,将父亲生前竭力保护与修缮的苏州市网师园捐献给国家(该园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苏州著名旅游景点及全人类共同财富)。1956年与1990年,他们又陆续将1347件国宝级文物、642册珍版古籍图书,以及父亲生前埋藏于故宅院内的72方印章和印材,全部捐献给国家。国家发给的高额奖金,也被悉数捐出用于教育事业。
此外,何怡贞和丈夫时时想到要报效国家和社会,要为人民群众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主动为幼儿园捐款,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捐款,为失学的孩子、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个人生活
1941年7月,何怡贞与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金属物理学家的葛庭燧先生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一对儿女。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语录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献给我深深热爱的中国和人民。
没有青年一代投身科研,就没有科学事业的未来,我要为年轻人“开山铺路”。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学术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何怡贞既是一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一位无私奉献、情系万家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是吾辈女性自立自强的楷模,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中国妇女报 评)
像所有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何怡贞一直关心着年轻一代科学人才的成长,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爱国科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评)
“光谱晶体非晶态,驰骋期间六十载。建功立业在邦国,谁云巾帼让须眉”。(中科院钱临照院士 评)
“对中国至诚至深的爱,对人生大彻大悟的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张建平 评)
何怡贞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知识女性之一,她的一生与现代科学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 评)
何怡贞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她作为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成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亲密合作,竭尽全力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 彭德建 姜文学 朱震刚 评)
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何怡贞逝世 享年98岁.科学网.2025-07-12
风雨飘摇的时代.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07-12
何怡贞: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2025-07-12
缅怀何怡贞先生.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2025-07-12
何怡贞家风故事.中国科学院.2024-04-09
纪念何泽慧先生百年诞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5-07-12
科坛大家 巾帼楷模 —— 祝贺何怡贞先生95华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5-07-12
何怡贞: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5-07-12
光谱学领域中的巾帼领袖:何怡贞.中国妇女网.2025-07-12
何泽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人民网.2025-07-12
葛庭燧.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2025-07-12
光谱学领域中的巾帼领袖:何怡贞.中国妇女网.2025-07-12
文章道德世人崇 连理并蒂在高峰.中国科学院.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