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

内窥镜一种耳鼻喉科设备,是一种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一般指的是硬管镜,有0至90度不等的角度,由于有良好的照明,加之本身比较细,直径只有2.7-4.0mm,但鼻内窥镜有时也指软管镜。

鼻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来对鼻腔和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结构进行检查,是诊断鼻窦炎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还能对鼻窦炎鼻息肉进行精细的治疗,使手术能够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区域。

鼻内窥镜简介

鼻内窥镜,一种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检查器械,具有良好的照明,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可以使手术变得更加精细,并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无法达到的区域。有0至120度不等的角度,常见的鼻内窥镜与纤维喉镜及纤维食道镜不同,是一种硬性管镜。

鼻内窥镜是通过借助电子内窥镜的良好照明和配套的手术器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良好的功能性手术。同时可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达到依靠鼻腔及鼻窦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来治愈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的目的。由于其导光性强、多角度、视野大,可直接窥视到鼻腔内的许多重要部位(如各个鼻窦开口,各个沟、鼻窦内部的隐蔽狭窄处)及鼻咽部的细微病变,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

治疗原理

内窥镜系统配有冷光源、摄像机和显示器,可深入到鼻腔内,使深藏在鼻腔内的一切病理改变清晰显示,其亮度相当于无影灯的20倍,3.5毫米的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500倍,整个过程视野清晰,一目了然,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并可到达以前不易到达的区域。它将传统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完全清除病变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患者痛苦。

这种功能性鼻内窥镜微创手术,不仅能够有效治疗诸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出血鼻窦囊肿、鼻窦良恶性肿瘤等鼻部疾病,还可使一些以往必须经颜面部切口或开颅的疾病,经鼻内进路完成,其中垂体瘤、脑脊液鼻漏、视神经损伤、恶性突眼等多种手术疗效优于脑外科和眼科的传统方法。

临床还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鼻部慢性炎症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易造成血管性损伤,引发难治性鼻出血。过去由于出血点看不见,通常采用前后鼻孔填塞方法,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极大,且止血效率不高。现在,鼻内窥镜可在直视下直接找到出血点,通过等离子刀或电凝刀止血,彻底纠正了传统定位出血点的错误,从根本上改进了止血方法。

优点

⒈采用LED光源,白色LED光源,光源的照度在工作范围内达到300勒克斯以上,省去了笨重的冷光源,颜色接近于日光,使显示的图像更加逼真,降低成本、寿命更长,观察景物清晰,改变了传统鼻科医生采用的外在方式。这对于整天与“洞洞眼眼”打交道的鼻科医生来说尤为重要,就像在黑暗中看见了光明。

⒉视角大。6.2㎜(0°)、5.2㎜(0°)、4.4㎜(0°)、 6.2mm(90°),其带有四种不同直径和角度的内窥镜,医生可以对鼻腔、鼻窦做全方位的观察。

分辨率高,无焦距限制,远近景物均很清晰。

⒋鼻内窥镜有放大作用。将鼻内窥镜从距观察景物3厘米处移动到1厘米处,可以使观察物体放大

⒌鼻内窥镜可以与摄像系统连接,使手术方法、术腔等情况完整地从监视器显示出来,有利于手术指导者、术者、助手观察。改变了鼻科多年来一人手术其他人都无法明视,学手术全靠自己“悟”性的弊端

适应症

1、过敏性鼻炎

2、萎缩性鼻炎

3、急慢性鼻炎

4、鼻旁窦炎

5.干燥性鼻炎(有时候需要)

6、咽炎

7、鼻息肉

8、打呼噜

9、慢性咽炎

10、扁桃体炎

11、中耳炎

12、耳聋耳鸣等耳鼻喉疾病。

13、慢性泪囊炎

14、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切除;

15、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探查;

16、垂体腺瘤切除;

17、脑脊液鼻漏经鼻修补;

18、鼻腔止血;

19、眶减压病

20、视神经管减压术;

21、鼻、鼻窦、眶内、颅底异物取出等。

禁忌症

1、高血压、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2、有出血倾向者。

优势

这一全新技术的亮度相当于无影灯20倍,3毫米小孔可将病变组织放大数倍。治疗过程中,患者病变部位可被医生一览无余,清晰的视野使手术达到更精细的效果,是去除病变组织,保留鼻腔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

悬壅垂腭咽成形术:通过借助内窥镜的良好照明,将传统的根治性或者全部刮除鼻窦内粘膜的的破坏性手术,转变为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及副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

舌根肥大处理:鼻内镜下定期清理术腔,疗效确切,该方法较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嗅觉功能,同时有效减少鼻腔息肉、鼻窦炎的复发,减少了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肥大鼻甲消融:内窥镜配合等离子低温消融术可以根据打呼噜患者的不同情况在咽腔、鼻腔、舌根等不同部位进行低温消融,改变鼻腔咽腔通气状况,可以成功解决打呼噜的问题,手术10-20分钟 无痛苦。

发展史

1806年开始有医师试着以烛光和反射镜观察膀胱的内部,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以后也很快就应用到内窥镜上。

第一支算得上内窥镜的作品,是菲利浦‧波兹尼(Philip Bozzini)于1806年制成的 "Lichtleiter"(德语,意思是光线传导装置) ,用于探索人体的各个孔道和管腔,但当时维也纳的医学会并不允许这样的探索研究;直到1853年,内窥镜才真正应用在人体。电灯问世使得内窥镜的光源大幅跃进,但起初灯泡较大,置于体外,不久之后小型灯泡实现了体内照明的理想,例如1908年 David 就使用新的体内光源成功进行子宫镜检查。

Jacobeus于1910年实施胸腔镜及1912年实施腹腔镜,享誉一时。到了1930年代,德国的 Heinz Kalk 用腹腔镜查肝脏及胆囊的病变。1937年,Hope 提出以腹腔镜诊断出子宫外孕的报告。1944年,Raoul Palmer 让患者躺成头低脚高,倾斜约15度的 Trendelenburg 氏卧姿,让腹腔脏器往头部移动,再加上腹腔内灌入气体,使得妇产科的腹腔镜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1960年代,柱状透镜(rod 晶状体)使内窥镜的影像品质大幅提升,Basil Hirschowitz 发明一种导光性优良的玻璃钢,造出了可弯的诊断用内窥镜(flexible endoscope)。此项革新不但造就了第一支实用的医疗用内窥镜,也使各种内窥镜进化到纤维镜(光源和影像均由光纤传递,镜身可弯曲的内窥镜)的时代。

同时具备检查和手术功能的内窥镜直到1970年代才出现,而且当时只用于年轻体健的患者。1980年代,用腹腔镜手术进行输卵管结扎及骨盆腔检查已成为妇产科医师必备的技能。

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于1984年完成,1987年第一例外接影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接着实现。

到了1990年代,腹腔镜手术进一步推展到阑尾、脾脏、结肠、胃、肾脏、肝脏等器官。光电耦合元件(CCD)广泛应用于内窥镜影像的传送,从此医师在使用内窥镜时,不必再辛苦地将眼睛凑在接天文望远镜目镜上,而可以将影像传到监视器上,让其他医疗人员及患者都能看到体内的实况。

随着手术用机械臂的发明,医师可以在远处遥控机械臂进行手术。第一例跨越大西洋的手术被称为 Lindbergh 手术。

2001年,第一款胶囊摄影机面世,随后几年各公司陆续推出功能更加改良的新机种。例如2004年的一款胶囊摄影机,胶囊小到长2厘米、宽一厘米,每秒能传送30格40万像素的画面。有的机种甚能由医师控制视角,能做组织切片,或者能将药物投送到患者体内特定的部位。这些胶囊的造价从120美金起价,可使用电池或无线驱动。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