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姓罗非鱼(拉丁学名:Coptodon zillii),又名吉利慈鲷、吉利吴郭鱼、齐氏魟非鲫,是慈鲷目、丽鱼科、非鲫属的一种非口孵型鱼类。
齐氏魟罗非鱼为大型深体形物种,最大长度40.0厘米,常见长度30.0厘米,最大重量300.0克。体型呈纺锤形,侧扁,头部狭窄,体呈褐橄榄色带虹彩蓝光泽;唇亮绿色,胸部粉红色。背鳍、尾鳍及臀鳍呈褐橄榄色带黄斑,背鳍与臀鳍边缘镶窄橙色带。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北美(美国、墨西哥),为底栖性、河川洄游型物种,其捕获水域包括睡莲区的浅水边缘带、小湾、淹没森林区以及沙质湖岸。偶成群游动,昼行性,主要为草食性,以水生植物、附生生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为食。该物种在东江的繁殖季节是5月初到10月底,在热带地区肯尼亚纳瓦沙湖全年均可以产卵,单次产卵量可达1000枚。
齐氏罗非鱼用于人类食用且市场价值良好,中国于1978年作为养殖品种从泰国引进;曾有人尝试利用该物种进行水生植物的生物防治。
2019年,齐姓罗非鱼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尚无已知的广泛威胁。
命名与分类
命名
种加词zillii源于纪尔先生(Monsieur Zill),他被热尔韦称为“杰出的博物学家”,正是他采集了该物种的模式标本并送至巴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NHN)的热尔韦处。
分类
齐氏魟罗非鱼隶属于慈鲷目、丽鱼科、非鲫属。截至2025年6月,GBIF显示罗非鱼属共有31种,其中常见的种类有:科普托顿红腹罗非鱼(C. bakossiorum)、贝比氏罗非鱼(C. bemini)、拜霍巴特红腹罗非鱼(C. bythobates)、喀麦隆罗非鱼(C. cameronensis)、齐姓罗非鱼(C. zillii)、达吉帝红头罗非鱼(C. dageti)。
齐氏罗非鱼长期被称为Tilapia zillii,但经邓茨与施利文(2013)的权威分子研究,已被归入非鲫属。
特征
齐氏魟罗非鱼为大型深体形物种,最大长度40.0厘米,常见长度30.0厘米,最大重量300.0克。体形呈纺锤形,侧扁,头部狭窄,颌部短小强健;通常具鲜红色腹部与显著垂直斑纹。头部上轮廓非凸起;下咽骨长宽相近,前侧板短于齿区;咽骨中齿未增宽;背鳍具13-16根棘刺及10-14根软条;下鳃耙8-11个,臀鳍棘3根,臀鳍软条8-10根;有时体侧显现深色纵纹,体侧无双叉状深色垂直斑纹;背鳍与尾鳍无斑或具微弱斑块。
体呈褐橄榄色带虹彩蓝光泽,唇亮绿色,胸部粉红色。背鳍、尾鳍及臀鳍呈褐橄榄色带黄斑,背鳍与臀鳍边缘镶窄橙色带;大型“罗非鱼斑”,从末根棘刺延伸至第4软条,始终镶有黄边。体长2-14厘米标准长度的标本具全黄色或灰色尾鳍且无斑点,但发育过程中渐形成带增大斑点的灰色尾鳍;超过14厘米标准长度时,本物种尾鳍呈灰色且通体布满斑点。两性外貌极相似,但配对雄性通常体型更大。
与伦氏非鲫(Coptodon rendalli)难以可靠区分,但齐氏魟罗非鱼头部轮廓坡度较缓且垂直斑纹更显著;在东非地区,伦氏罗非鱼尾鳍常分为棕灰上部和红黄下部,而齐姓罗非鱼尾鳍整体色泽更均匀。
分布范围
齐氏罗非鱼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北美(美国、墨西哥):南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地区、尼日尔贝努埃水系、塞内加尔河、萨桑德拉河、班达马河、布博河、梅河、科莫埃河、比亚河、奥贡河与奥逊河、沃尔特水系、乍得-沙里水系;刚果河中游流域的乌班吉河、韦莱河;刚果境内的伊廷比里河、阿鲁维米河、林迪-楚波河及瓦格尼亚瀑布;艾伯特湖与图尔卡纳湖;尼罗河水系及约旦河水系,多个国家报告引入后造成负面生态影响,1978年,该物种作为养殖品种从泰国引入中国。
栖息环境
齐氏魟罗非鱼为底栖性、河川洄游型物种,其捕获水域包括睡莲区的浅水边缘带、小湾、淹没森林区以及沙质湖岸。鱼苗常见于岸边植被区,幼鱼则栖息于季节性洪泛平原,分布水深为0-30米,常见于0-10米浅水区,pH范围6.0-9.0,硬度范围5-20dH。
习性
活动模式
齐氏罗非鱼偶成群游动,主要为昼行性,偏好浅水植被区,鱼苗常见于岸边植被带,幼鱼见于季节性洪泛平原。
适应性
齐姓罗非鱼适应性极强且耐受不同水质;可耐受大范围温度与盐度变化,甚至能在海水环境中生存,可耐受高达40‰的盐度环境,扩展温度范围6.5-42.5°C,自然温度范围10.5-36°C。
摄食行为
齐氏罗非鱼主要为草食性,以水生植物、附生生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繁殖
根据水温监测结果及对有经验渔民的采访可以确定齐氏罗非鱼在东江的繁殖季节是5月初到10月底,说明位于亚热带东江的齐氏罗非鱼的繁殖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位于热带地区肯尼亚纳瓦沙湖的齐氏罗非鱼全年均可以产卵,其周年繁殖强度仅有很少的波动。在气候条件与纳瓦沙湖相似的尼日利亚和在扎伊尔地区,齐氏罗非鱼也可在全年大部分月份中产卵。齐氏罗非鱼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呈现不同的繁殖特性,这与日照和水温条件共同影响性腺发育有关,雨季繁殖频率略有增加,属基质产卵型鱼类。齐姓罗非鱼成熟卵母细胞最长卵径在1.20-1.90毫米之间。从卵径频率分布特征中可看出其呈现两个波峰及其间有一个空白区域,据此可推测齐氏非鲫属于多次分批产卵类型。
齐氏罗非鱼产卵于具卵石或沙质基底且植被茂密的湖底区域。黏性卵产于基质表面,由双亲共同守护,据记录会在浅巢中产卵并护卵,单次产卵量可达1000枚,齐氏罗非鱼绝对繁殖力平均7991粒,体长相对繁殖力平均为62粒/毫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平均为98粒/克。
生长
幼鱼约96小时后孵化,4-6天后自由游动,其发育紧密依赖基质环境。
保护
2019年,齐姓罗非鱼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广泛,尚无已知的广泛威胁且耐受性强,无需采取保护措施。
用途
食用
齐氏罗非鱼用于人类食用且市场价值良好,中国于1978年作为养殖品种从泰国引进,但生长速度较慢,加上个体相对较小,现已被其他引进的罗非鱼品种所取代,中国少见有养殖,然而,科员人员在进行东江鱼类生态调查中发现齐氏罗非鱼在东江的渔获物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生物防治
危害
齐氏罗非鱼为潜在有害生物,一些国家报告引入之后出现不利生态影响。
参考资料
Redbelly Tilapia.iucnredlist.2025-06-25
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gbif.2025-06-25
Common names of Coptodon zillii.fishbase.2025-06-25
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fishbase.2025-06-25
Coptodon Gervais, 1853.gbif.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