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安全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它是评估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定义与发展
社会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中国,对社会安全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安全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1983年,中央政府首次将人民普遍拥有安全感列为社会治安改善的目标之一。此后,多个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的“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项目,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数量过多被认为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原因之一,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持此看法。此外,贫富差距过大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足也被认为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盗窃抢劫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位居影响群众安全感因素的首位。宠物伤人事件紧随其后,同样对群众安全感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大众心理的重要因素。
政府福利政策
政府对公民福利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如果公民担心未来的生活保障,他们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公民权利
政府赋予公民的权利水平也与社会安全感密切相关。当公民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忽视时,他们的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
群众建议
针对如何提升社会安全感,群众提出了以下建议:
-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 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或安排专人值班,确保社区的安全。
-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 增加执法部门的警力投入,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检察理论.包头市人民检察院.2024-11-0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百家号.2024-11-02
社会治安面临挑战,1983年,我国为何开始了第一次严打?.搜狐网.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