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源于1960年建校时设立的物理教研室,历经基础部、电子信息与应用物理系、物理系、数理学院等发展历程,2011年11月成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办学历史

学院坚持“精英化、国际化、技能化”的人才培养导向,已为多行业、多部门输送2100多位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主要在技术物理、材料、气象、电子、计算机、光学、光电子学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技术研发及生产应用等工作,其中很多成为国内外杰出的科学家及业务骨干;另外,一些优秀毕业生继续攻读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大气科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很多考上“985”、“211”等国内著名大学。2014年,学院毕业生总就业率为100%,其中高质量就业率为100%。

学术研究

学院教师在大气光学、光电智能仪器设计、光信息处理、计算物理、空间物理、理论物理、材料物理、高强轻金属及功能复合材料等方向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2项,累计科研经费1341.90万元,发表论文42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71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8项,软件著作权6项。

办学条件

学院设有物理学系、应用物理学系、材料物理系、光电工程系四个系和大学物理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及多个研究所,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开设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6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0.8%。博士比例已达84.1%,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实现博士化,教师国际化比例达到65.1%。有国家青年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资助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青蓝工程学术骨干培养对象3人。

学院拥有良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其中物理学、光学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应用物理学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近三年来,学院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8项和省校级教改课题12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4篇。

人才培养

学院本科生在数学建模、“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物理实验与创新竞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获得美国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5项,全国挑战杯铜奖1项,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20多项,江苏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10项、“二、三等奖”50多项,多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优势特色

学院在光电信息技术、大气光学、计算物理、材料物理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很多毕业生在上述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的技术研发、管理工作。经多年办学,形成了如下本科生培养的特色:

1、高度重视物理基础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宽厚的基础课程平台和以实践创新活动及配套课程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从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同时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生源。

2、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将科技发明、科技创新、科创竞赛等实践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

3、制定彰显个性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制定人才分类培养方案,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养成和技能的提高。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