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舍古村(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初期、发展于清代中叶)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这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的历史古村,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鹤舍古村古建筑群为赣派风格,建于明清年间,共有18幢古宅,围绕建筑群前的一方池塘而建,保存完好。
历史沿革
鹤舍村古建筑群始建于乾隆,近300余年,面积约600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整体建筑座东北朝西南,共有房子18幢。原有房子20余幢,每幢房屋有天井1个,祖厅有天井2个,整个建筑群为一栋曲尺形,由十八间大屋联合组成,围着建筑群前一方池塘而建,以祖厅为中心,建筑群外观整齐划一,每栋屋之间屏头叠起,凤尾飞翘,屋屋墙体相连,户户道门相通,雨天串门不踏泥泞,所有通道由麻石铺成,其建筑环境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村前有一池塘,四周塘沿及全村通道皆用花岗石铺成,古朴悠久,呈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2004年被都昌县人们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鹤舍古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鹤舍古村距离苏山乡政府4公里,距离九景高速入口10公里,225县道袁多公路穿林而过。
旅游
景点
鹤舍袁氏以耕读传家,宣扬儒学、注重教化。历史上既出了文举,也出了武官。清代举人袁成壁,曾任浙江汤溪县知县,在中举时,主考官在他试卷上批有八个大字“文章颇可,字冠全场”,他的旧居“大夫第”尚保存完好,民国初期学者、诗人袁铁梅,为江西省议员,他们儿子袁训芷曾留学日本,著有《铁血青年》一书。民国后期,全村在中国国民党内任职的将、校级军官就有十余名。其中袁治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曾任省保安团少将参谋;袁武扬为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学生,曾任保安团上校大队长。
鹤舍村属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管辖。始建于东汉末年,成村于明代初期,发展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全村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个耕读并重,农商并立的历史古村。
鹤舍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左有小溪绕村而过,小桥流水,涓涓不断;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来北往,车水马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水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绿水的陪衬下,显得别具风貌。
鹤舍村的古建筑群属十字架、硬山顶、砖木结构,室内装饰主要突出在正堂天井周围的门窗、梁坊、柱托上,装饰手法有浅雕、浮雕、透雕,其内容除民间吉祥寓意图案外,还有历史神话传说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牡丹亭》《聊斋》等一些优秀的影片曾在此摄举大量的镜头。
据统计,村中现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有23栋,占全村现有建筑的40%,祖厅三进,占地600平方米,巷道15条,平均宽度1.5米,总长度800米,石砌长方形池塘一口,占地500平方米,民国初期建小洋楼一栋,占地100平方米。全村古屋、石巷保存完好程度在95%以上。已被县政府授牌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