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瀑草

飞瀑草(学名:Cladopus nymanii)是川苔草科川苔草属植物,形似苔藓植物,生长于瀑布下的石头上而得名。

形态特征

根狭长而扁平,绿色而常带红,宽0.5-3毫米,羽状分枝,借吸器紧贴于石上。不育枝上有簇生、线形、长3-4毫米的叶,春季顶端常变紫色,夏季黄绿色;能育枝上的叶常作指状分裂,长1-2毫米,宽1-3毫米,覆瓦状排列,上部的叶常较下部的为大,花后叶脱落。花单朵顶生,花葶长5毫米;佛焰苞斜球形,直径约2毫米;花被片2,线形,长约1毫米,位于花丝基部之二侧;雄蕊1枚,长1.8毫米,花药倒卵形至球形,2室;子房2室,长约1.5毫米,柱头2裂,偏斜。蒴果椭圆状,长1.5-2毫米,平滑,果柄长1.5-3毫米;种子多数,小。花期冬季。

生长分布

飞瀑草生于水流湍急的河川及瀑布下的石头上,生长环境要求非常严格。首先,水质要好,不能有任何污染;其次,水必须流动,不能是湖泊或池塘;再者,水里要有石头,因为飞瀑草是长在石头上的;最后,环境光线要充足,不能太过于荫。飞瀑草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亚洲东南部及东部亦有分布。

保护

飞瀑草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