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效应(英语:Haas effect; Precedence effect)是一种双耳心理声学效应,描述了声音延迟对人类方向听觉的影响要比音量大小的影响大得多。这种效应有助于建立立体声的听音环境。亥尔姆·哈斯于1949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描述了这一现象。
基本介绍
哈斯效应是亥尔姆·哈斯于1949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描述的一种双耳心理声学效应。哈斯通过实验表明:两个同声源的声波若到达听音者的时间差Δt在5~35ms以内,人无法区分两个声源,给人以方位听感的只是前导声(超前的声源),滞后声好似并不存在;若延迟时间Δt在35~50ms时,人耳开始感知滞后声源的存在,但听感做辨别的方位仍是前导声源;若时间差Δt\u003e50ms时,人耳便能分辨出前导声与滞后声源的方位,即通常能听到清晰的回声。这种效应有助于建立立体声的听音环境。
当两个强度相等而其中一个经过延迟的声音同时到聆听者耳中时,如果延迟在30ms以内,听觉上将感到声音好像只来自未延迟的声源,并不感到经延迟的声源存在。当延迟时间超过30ms而未达到50ms时,则听觉上可以识别出已延迟的声源存在,但仍感到声音来自未经延迟的声源。只有当延迟时间超过50ms以后,听觉上才感到延迟声成为一个清晰的回声。这种现象称为哈斯效应,有时也称为优先效应。
指人们不能分辨出某些延迟声的现象。延迟声的声压级小于先导声,无论来向如何,只要小于17ms,就不会感到延迟的存在。当延迟声的方向接近先导声,延迟30ms也不会感受到。只有大于50ms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延迟声。
应用
在一般剧场扩声设计中,为了提高声场的均匀度和利用扬声器的方向性来提高系统的传声增益,通常将主扬声器设置在舞台台口上方,此时观众席的前排观众就会感觉到声音是从舞台台口的顶部传来的,造成声像的不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时会在舞台两侧较低的位置,甚至在乐池栏板上布置一些辅助扬声器,这些扬声器距离前排观众很近,其声音比顶部扬声器先到达前排观众。
根据哈斯效应原理,可以校正扩声系统的声像问题。利用哈斯效应对调整会场和音乐厅整体声音和谐是很重要的。通过精确控制声音的延迟,可以使得听者感受到的声音更加自然和协调,从而提升听众的听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