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友(1927-1996年),农民,毕生致力于民俗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作。他出生于坦洲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八九岁时家被日本军队烧毁,双亲相继去世,为了生存,他在街头乞讨,夜晚睡在田地上,10岁时被迫成为有钱人家的长工。何福友的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唱,并被省级文化团体选作演出节目。
个人简介
何福友(1927-1996年)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毕生致力于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创作。他于1927年出生于坦洲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八九岁时,正逢日寇侵华,他的家被日本鬼子烧了,接着双亲相继辞世,为了生存日乞街头,夜宿田基,10岁时被迫给有钱人家做长工。
人物经历
1949年,解放军南下部队追歼国民党残部来到坦洲镇,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支前。土地改革时,农会和工作队安排他参加宣传工作,还教他认字,终于“从一个乞儿仔成为群众喜爱的民歌手”,1958年成为中山市的第一位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的会员。当过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山文工团的团长,继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会议之后,1960年再次上北京市,出席全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先进工作者群英会。
从北京归来后,佛山地区文化局(当时中山为县级建制,隶属于佛山地区)抽调他到广州音乐专科学校,边读边教唱中山民歌,每星期负责上一节中山民歌课。从50年代直到90年代,他写过和唱过的中山民歌共有数千首之多,曾在多家报刊发表及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唱,并由省级文化团体选作演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