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是著名的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她拥有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和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的学位,并且是维琴尼亚·萨提尔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林文采博士在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担任首席导师,并在中国NLP学院担任首席萨提亚导师。她被萨提亚大师约翰·贝曼博士强力推荐,并在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文采博士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二十五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十五年,以其深厚的美国心理学博士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人物简介
针对孩子的已经形成不良习惯,林文采老师独创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萨提亚亲子关系:孩子行为矫正版》专题工作坊。通过学习,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走回正常的成长轨道,与父母重新恢复有效而亲密的沟通,赢回孩子的“心”。
分享
林文采:中国父母的特点是太过焦虑
做虎妈还是猫妈?
生活周刊: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得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模式,您个人持哪种观点?哪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林文采: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究竟是虎妈还是猫妈的教育方式好,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个性,如果这个孩子的抗压能力很强,性格比较稳重,倒是可以考虑相对从严的管教方式。但是这种教育理论不能作为所有人的标准。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温和的教育方式可能对他们更加有利。我的观点,最好的方式是“温和与坚持并重”,用温和的方式管教,但是对于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的界限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万万不能做,让其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底线。我坚信,孩子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6岁时,他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父母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和观察孩子,而不是干涉孩子。
生活周刊:那您认为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值得肯定的多,还是否定的多?
林文采:说实话,我对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敢苟同的。在中国整个的文化背景里面,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往往扮演的角色投入程度很低,可能他们大多把时间放在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援。我更建议,父亲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孩子在4-5岁阶段,是最需要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肯定的。再有,中国父母的特点就是太过焦虑,这种焦虑对孩子来说压力很大,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在中国,我发现很多父母特别喜欢攀比,比谁家的小孩有出息,学习好,读名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能够快快乐乐地成长,做好他们自己。满足了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营养,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出色的孩子,未来都会发挥得很好。
了解孩子的心理营养
生活周刊:您认为,不同的阶段父母需要满足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
林文采:在0-3个月的早期,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婴儿非常脆弱,生活的一切都需要爸爸妈妈来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同时,在这3个月还要让他知道妈妈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任何事情比他更重要。
通过心理咨询预防“情绪感冒”
林文采家庭教育贵阳中心致力于开展形式多样、灵活而深入的心理学课程,注重教学质量,所有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自成立以来,从最初参与学习的3个家庭发展到现在的468个家庭,累计开展团体疗愈40余场、沙龙100余场。此外,该中心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广播专题、网络微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一对一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形式多样的立体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实实在在的让实用心理学成为当地人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王亚丁说,快节奏的生活下,“痛”到极致才开始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数不胜数。她呼吁当地工会、团市委、妇联及学校一起通过公益讲堂、沙龙等形式传播心理学基础,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的普及,帮助人们尽早建立心理健康基石。“就像如今常被提及的‘治未病’概念一样,我们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提前预防‘情绪感冒’,达到心理保健目的。”她补充说到。此前,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简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发布《2018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报告显示,超62%的人群发现心理/情绪状态不好时首先会通过阅读心理专业书籍的方式寻求帮助。林文采家庭教育贵阳中心将致力于亲子教育类书籍《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的推广,让成年人和他们的下一代在富足身体营养的同时汲取到心理营养。此外,王亚丁还将和该中心其余7名成员一起建立心理营养基地,服务于学生、老师和企业职员,帮助他们解决情绪、情感或是关系上的困惑,改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促进个人成长,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资料
Search:林文采.Search:林文采.2024-09-21
市十八中举行“做幸福教师”沙龙活动.头条.2024-09-21
通过心理咨询预防“情绪感冒”.头条.2024-09-21
家教书单-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