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寿

辽宁省建平县县城:叶柏寿。它位于辽宁省西部,距离朝阳市84.5公里,距离秦皇岛市166公里,距离承德市225公里,距离赤峰市213公里,距离北京市414.2公里。地理位置重要,铁路交通便利。

叶柏寿街道,隶属于朝阳市建平县,地处建平县南部,东邻万寿街道,南邻牛河道中线,西邻红山街道,北邻红山街道勿素台沟村,区域面积19.2平方千米,2011年,总人口32047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牛碌河,属建平县第三区公所。1949年7月10日,撤销叶柏寿县。2002年8月,叶柏寿新调整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8月,叶柏寿镇撤销,成立3街道,叶柏寿街道是其中之一。  截至2020年6月,叶柏寿街道下辖8个社区。

历史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牛碌河,属建平县第三区公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叶柏帮寿伪村公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喀喇沁旗(旗驻地今建平公社本街),设叶柏寿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建平地区解放,叶柏寿区(第9区)归建平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13日,实行乡、保、甲制,叶柏寿设乡公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24日,恢复原区村政建制。7月7日,设叶柏寿县,辖8区。

1949年7月10日,撤销叶柏寿县。

1954年7月,建平县县址由建平(新丘)迁至叶柏寿,叶柏寿设村。

1958年3月18日,全县撤区并乡,叶柏寿镇由区级镇变为乡级镇。

1958年10月1日,公社化后,叶柏寿镇作为一个作业区,归万寿公社所管,下辖17个生产队。

1959年10月7日,成立叶柏寿公社(镇址设在叶柏寿)。

1966年,成立街道办事处革命委员会。

1968年2月24日,叶柏寿镇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叶柏寿镇革命委员会。

1971年8月,叶柏寿镇公社分为蒙西营子、叶柏寿镇两个公社。

1977年,又将叶柏寿镇公社、蒙西营子公社合并为叶柏寿镇公社。

1978年,叶柏寿镇公社改镇。

1980年9月25日,叶柏寿镇撤销革命委员会的建制,改为叶柏寿镇人民政府。

1999年,富山镇并入叶柏寿镇。

2000年,富山县又从叶柏寿划出一条富山街道。

2002年8月,叶柏寿新调整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8月,叶柏寿镇撤销,成立3街道,叶柏寿街道是其中之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叶柏寿街道地处建平县南部,东邻万寿街道,南邻牝牛河道中线,西邻红山街道,北邻红山街道勿素台沟村,区域面积19.2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10年,叶柏寿街道总人口30457人。 

2011年末,叶柏寿街道辖区总人口32047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8046人。总人口中,男性16252人,占50.7%;女性15795人,占49.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131人,占75.3%;有蒙古、满、尼、苗4个少数民族,共7916人,占24.7%;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满族2个民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3.1‰,人口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0.4‰。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叶柏寿街道辖育才、双虹、益安、热源、永和、新工、镜湖、建安8个社区,下设246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叶柏寿街道下辖8个社区。  街道办事处驻泰安路17号。 

2004年,辽政[2004]173号批复,同意撤销叶柏寿镇,将其原所辖的镜湖、永和、长春市、育才4个社区居委会和万寿镇的万寿东村、万寿西村2个村,合并设立叶柏寿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19.2平方千米,街道办事处驻地京沈路;将原叶柏寿镇所辖的红山、爱华、利民、永康市、水源5个社区居委会和蒙西营子、西街、勿素台沟3个村,设立红山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17.5平方千米,街道办事处驻地兴工街;将原叶柏寿镇所辖的铁南、铁西、铁北3个社区居委会和顺治沟、南汤土沟2个村,设立铁南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22.5平方千米,街道办事处驻地站前街。区划调整后,万寿镇辖8个村,区域面积145平方千米。

文化

名字由来

(一)、叶柏寿是蒙古语,意思是大房子.这里是蒙古乌梁海家族居住的地方(蒙西营子),有许多大户的住宅,而且是土木建筑,所以称"大房子".在蒙古语中,把蒙古包叫"噶尔",把房子叫"板升".叶,就是"伊赫"的音转,意思是"大"."柏寿",也译"板升",意思是"房子".

建平县其他蒙古语地名还很多,比如:朱力科,是蒙古语"聚力革",意思是"心脏".奎德素,意思是"肚脐".哈拉道口,是"黑色的矿石".喀喇沁,是"做黑马奶的人".长汉池,即"查干出鲁",意思是"白石头".乌兰乌苏,是"红水".(二)、叶柏寿是古时候的一个驿站.被当时的人称为"夜不收" 取的是谐音.喀喇沁在蒙古语里是宝地村的意思.

1933年伪满洲国在此修筑火车站,因位在叶柏寿(今万寿)村附近,便命名“叶柏寿车站”。后来村落发展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村镇,成为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叶柏寿”便成了该地的地名。为了区别,将原来的叶柏寿村名改称“万寿”。

1938年,伪满洲国在此设立了叶柏寿村公所。1945年设叶柏寿区。1947年7月建叶柏寿县。1949年撤县建叶柏寿区。1954年建立建平县,1956年建立叶柏寿镇,镇依村名。

又据《盛京通志》记载,叶柏寿,原名“夜不收”。“夜不收”在明朝末年是军营侦探的俗名,当时曾在此村派遣侦察人员深入敌区探听敌情,他们夜里行动,白天潜伏。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成了“夜不收”。民国年间编修的《建平县志》已不见“夜不收”这个村名。

经济

综述

2011年,叶柏寿街道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298万元,增值税809万元,企业所得税702万元,个人所得税411万元。 

第二产业

2011年,叶柏寿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

第三产业

2011年末,叶柏寿街道有商业网点2640个,从业人员723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叶柏寿街道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00人,专任教师55人;小学3所,在校生5083人,专任教师242人;初中1所,在校生1280人,专任教师1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叶柏寿街道教育经费达658.3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9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99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553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叶柏寿街道有医院2所;病床365张,固定资产总值598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66人,其中执业医师151人,执业助理医师159人,注册护士156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52012人次,住院手术951台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叶柏寿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22户,人数2348人,支出538.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3万元,比上年增长12%。新增就业人员1600人,有92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交通

叶柏寿街道位于县城中心,交通便利,境内有锦承铁路叶赤铁路过境,设有叶柏寿站

获得荣誉

2019年2月2日,叶柏寿街道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参考资料

“叶柏寿”今昔.朝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2023-12-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