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烈

王季烈(1873年9月7日-1952年2月25日),字晋馀,号君九,别号螾庐,又号螾楼,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王季烈中举后到浙江兰溪作幕宾。两年后,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与傅兰雅合作翻译《通物电光》一书。此后,王季烈改写日本人藤田丰八翻译的教科书,定名《物理学》,是中国第一本大学水准物理教科书。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王季烈到汉阳制造局,受到张之洞的器重与资助,并于1904年(光绪甲辰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在张之洞举荐下进入学部,任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的理化教员,其间编印《物理学语汇》等多种理化教材。他还是昆曲大家,与吴梅、俞宗海合称“近代三曲家”,著有《螾庐曲稿》等,编有《集成曲谱》。王季烈继承父亲王颂蔚的遗志,受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影响,以大家长身份要求家中弟子中学毕业后一定要进外国人的学校学习西方科技。1927年,王季烈迁居大连,欲以儒家思想平定社会动荡,恢复秩序。1932年3月,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后,王季烈被列名为内务大臣,并于12月转任技正。此后,王季烈见伪“满洲国”仅为日本操控下之傀儡政权,于1934年递交《乞归奏折》。1942年,王季烈南返苏州。1949年,王季烈受陈叔通邀进京拟参与中央文史馆的筹备工作,不久后因病瘫痪。1952年2月25日,王季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季烈,字晋馀,号君九,别号螾庐,又号螾楼,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873年9月7日(清同治十二年七月十六日),王季烈出生,时隶籍长洲,是王颂蔚、王谢长达长子。他幼承庭训,濡染经史子集。

物理学科贡献阶段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王季烈考中举人,后到浙江兰溪作幕宾。两年后,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与傅兰雅合作翻译《通物电光》一书,此书叙述了X光相关知识。此后,王季烈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改写日本人藤田丰八翻译的教科书,定名《物理学》,由江南制造局刊行,是中国第一本大学水准物理教科书。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王季烈到汉阳制造局,受到张之洞的器重与资助,并于1904年(光绪甲辰年间)考中进士,之后在张之洞举荐下进入学部,任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的理化教员,其间做过一年监督。1908年(三十四年),王季烈主持编纂中国第一本由官方颁布的物理学名词规范——《物理学语汇》。他还担任商务印书馆理科编辑,翻译、编写《最新理化示教》《最新化学》《初等小学格致》《初等小学格致教授法》《新式物理学教科书》等教材,并在北京创办五城学堂。

政治态度转变与归隐

辛亥革命后,王季烈反对袁世凯,受妹夫何澂影响,王季烈拒绝出仕袁世凯政权,到天津办乐利农垦公司及华昌火柴公司。同时,因清帝逊位,王季烈对引进西学感到困惑,决定归隐,迁居天津,修订族谱,研究昆曲。

1918年至1920年,王季烈应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之聘为交通部筹办子弟学校,该类学校取名“扶轮”。扶轮小学在京、津、唐均有,扶轮中学仅有天津一所。他在天津时即办业余昆曲社“景璟社”,意在景仰沈璟(明代戏曲家)。1924年,他再度编著物理学教科书,并为当时的高级中学普遍采用。

伪政权经历与南返

1927年,王季烈迁居大连,欲以儒家思想平定社会动荡,恢复秩序。20世纪30年代初,王季烈之主张因此更加坚定。1932年3月,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后,王季烈表支持,被列名为内务大臣,并于12月转任技正。此后,王季烈见伪“满洲国”仅为日本操控下之傀儡政权,于1934年递交《乞归奏折》。1942年,王季烈南返苏州。

曲学研究与实践

王季烈通词曲,精通曲律,长期从事昆曲理论研究,作八折小剧《人兽鉴传奇》及杂剧《西浦梦》等,著有《螾庐曲谈》《度曲要旨》,并依律考订旧谱,辑成《集成曲谱》《与众曲谱》《正俗曲谱》,校订《孤本元明杂剧》。同时以曲学理论指导度曲实践,竭力倡导业余昆曲活动。他早年在津门等地曾先后创建审音社、景璟社、同咏社,延请吴中名笛师徐青云、高步云北上拍曲授戏,与曲友登台串演,又组织咏霓社、正俗社、螾庐社等。王季烈返苏州后又先后发起俭乐曲社、吴社,集新老曲友六十余人,定期活动。王季烈擅唱净色,嗓音洪亮,讲究咬字,擅《单刀会・训子、刀会》《虎囊弹・山亭》等折子,偶尔亦粉墨登场,曾与全福班名老生沈锡卿于苏州全浙会馆同台串演过《刀会》,还曾粉墨登场饰关羽。

人物逝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季烈受陈叔通邀进京拟参与中央文史馆的筹备工作,不久后因病瘫痪。1952年2月25日,王季烈病逝于北京毛家湾寓,被葬于翠微山麓福田公墓。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教育思想

王季烈秉持张之洞“西学中用”的教育理念。他既倡导家族子弟研习西方科学技术,要求他们中学毕业后“入外人所设学校以求高等学问”;又批判指出“欧西之物质文明确胜东亚,而其精神则未脱其野蛮之积习,以金钱万能之故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以扩张权势之故牺牲国际间无数民命”。他还以“恨不能哲其肤而碧其睛,庶几谓他人父”,辛辣嘲讽崇洋媚外者。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物理学》

王季烈翻译的《物理学》日文本原作者在东京大学医学部讲课时根据德国的物理学教材编译了此书,初版于1874年。该书内容丰富,数学演绎少而讲解物理概念比较深入,各种仪器尽量用插图表示,在日本相当受欢迎,多次再版且不断修改补充。如1900年的22版中用十多页篇幅介绍刚发明不久的X光。此书的中文译者是任教于东文学社并经常为《农学报》翻译农业科学论著的藤田丰八。藤田打算用中国当时通用的“格致”一词作为书名;但参与该书中文翻译,并润色文字和重编的王季烈,主张用中国古已有之且日文已经采用的译名“物理学”一词。这个名词很快被中国学术界接受,“格致”一词便逐渐被“物理”慢慢代替。

王季烈在重编此书时,中文本与日文本一样分为上、中、下3册。上册有总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气体力学4卷;中册有波动通论、声学、光学和热学4卷;下册为磁学、电学和大气物理3卷。中文本全书约20万字,是文言文大字本。在章节上仅作了个别变动,如日文本上册第三篇第一章第二节《气体的性质,气体与固体的比较》,在中文本里划分成为二小节,等等。日译物理学名词,有的直接借用,有的改成中文里已有的译名,如音响学译为声学;记音机译为留声机,“レンス”译为透光灯,“エーテル”译为以太,等等。有关物理学公式与计算式改用当时中国通用的李善兰式的符号系统,即用甲、乙代表x、y,分母写在分子的上方,角度用汉字代表,等等。这种符号系统与一部分译名现已不再使用,但在科学刚刚传入中国时,起到了过渡作用。

王季烈并不单纯做翻译工作,而是对原文本融会贯通之后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如在《物理学》中“薄片的色彩”一课,先说明了透明薄片的干涉色,然后为了解释厚片上不能呈现干涉现象的原因,设计了一个表示光波长与光程差关系的图解并辅以文字说明。书中指出白光的各单色成分中不是单一波长,而是比较接近的波长的集合,每一色光内各波长的干涉图在光程差累积的较大后在互相叠加时已经明暗抵消,各种色光再作叠加就更显调匀,遂呈现白色了。这样考察各色光的有限的相干性,比笼统地说各色光的干涉图叠加即显白光更为精确、合理。

《物理学语汇》

《物理学语汇》收录物理学名词近千条,是中国第一本由政府颁发的物理学名词规范。名词语汇的标准化,对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启蒙时期为传播近代物理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物电光》

1898年,王季烈与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的英国人、著名翻译家J.傅兰雅合作,将美国W.J.莫耳登与E.哈麦合著的《X射线,或不可见射线的照相术及其在外科中的重要性》翻译为中文,定名为《通物电光》并于当年印行。尽管翻译时王季烈或许如林纾般更多是中文转述或编辑角色,但在当时理解国外尖端科技理论难度远超文艺作品,其转译文字对普通读者似天书,这类理工科译本在图书市场寂寞落寞,却因出版仅比伦琴发现X光(1895年)晚四年,被中国物理学史专家戴念祖称为当时译书中最及时的一种,成为王季烈获“物理学家”桂冠的重要依据。同时,《通物电光》出版几乎与严复译《天演论》同步,王季烈翻译在信、达、雅上与严复译事旨趣契合,他将“X”解释为“爱克司即华文代数式中所用之‘天’字也。今因用‘天光’二字文义太晦,故译时改之曰‘通物电光’”,该译名虽未通用,却形象反映X光特点,契合当时国人神话、感性思维体系,便于接受,清末学者顾燮光在《译书经眼录》也评价其“论理精确,且有实验、列式以相发明,洵理科中善本也……理既精,译言亦雅,言格致者亟宜读之”。

曲学作品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说古道今|十全街王颂蔚家族:一门九才子,三代皆栋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5-07-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