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髻

侧髻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属于高髻类型,流行于隋唐时期。这种发式的形状特点是髻侧垂而下,类似于坠马髻,但高度更高且呈下垂状态。唐代诗人岑参在其作品《敦煌太守后庭歌》中提到了这种发式。

古代女子六种发型

结鬟式

结鬟式发型由结鬟而成,可以耸立头顶、倾向两侧、平展或垂挂。由于妇女自身的头发可能不足,常常会使用假发和饰品来增加华丽感。这种发型在秦汉两代以及之前的时期较为盛行,后来也被视为仙女发型。结鬟式发型有多重变化,包括高鬟、平鬟、垂鬟等,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组合。

拧旋式

拧旋式发型始于汉代末期,传说是由甄后首创。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将头发分成几股,像拧麻花一样盘绕在头部。据说甄后模仿一条绿蛇的形态创造了这种发型,每天都会因为蛇的不同形态而改变自己的发型。拧旋式发型灵活生动,适合未出嫁的贵族女性。

盘叠式

盘叠式发型在唐朝的绘画、雕塑和墓壁画中常见,尤其是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这种发型通过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其他部位。盘叠式发型秀丽且具有装饰性。

反绾式

反绾式发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半翻髻、反绾髻、分髫髻等。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可以梳编成多种样式,如警鹄髻、翻刀髻、百花等。反绾式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喜爱,未出嫁的少女会在反绾的髻下留下一缕发尾,称为“燕尾”。

结椎式

结椎式发型是最为普遍的古代妇女发型之一,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均有采用。这种发型的基本做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扎束后再挽结成椎,可用簪或钗固定。结椎式发型可以根据位置和数量进行变化,如堕马髻、新兴髻等。

对称式

对称式发型主要包括双丫髻和卯发,是常见的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这种发型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平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以对称结鬟,垂下作为民间少女的发式。

其他发型

丱发

丱发是一种童发,男女均可使用。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达肩部。

蝉鬓

蝉鬓是由曹丕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其特点是在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形成薄薄的一层,如同蝉翼一般。这种发型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

博鬓

博鬓是指将鬓角的头发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性的鬓式。在历代仪典中,宫中的后妃和品贵夫人都需要佩戴博鬓。

参考资料

古代发饰图解-(1).豆瓣.2024-11-12

古代女子发型图解,一眼看遍古代发型变迁史.豆瓣.2024-11-12

唯盼玉人归|古代女子发髻图鉴.搜狐网.2024-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