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邵阳新宁县石田村,是徽式建筑风格。

简介

祠堂位于邵阳新宁县石田村。村子位于崀山风景区内,周围山清水秀,徽式建筑风格的宗祠坐落其中,白墙 黑瓦与周围的翠绿搭配在一起格外显眼。

宗祠是砖木四合院,共三进,由门廊、中堂、后堂及两侧厢房组成。大门门额楷书阴刻“金城房刘氏宗祠”七字,门前是两面石鼓。

入门第一进是门廊,阶下是天井,内立横、直石碑两座。其中一座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慈禧懿旨为中国近代湘军首领、晚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所树的功德碑。功德碑是在县中医院出土的,1999年由文物部门出资移放到该祠。功德碑十分高大,石龟碑座,上面简介了刘坤一的生平业绩。

这座祠堂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捐建者就是刘坤一。中日甲午战争中,著名的辽东牛庄血战,就是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时发生的。捐建这座祠堂时,甲午战争尚未爆发,刘坤一正赋闲家中。当时,他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刘氏族人有百余人参加营建,从光绪四年(1878年)到光绪七年(1881年)历时三年竣工。

历经百年风雨,2002年5月,刘氏宗祠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回眸

甲午战争不仅是北洋水师的战斗

120年前的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中,除了广为人知的北洋水师,还有另一支军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曾在战争中浴血厮杀,这就是湘军

中日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主要战役包括平壤之战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辽东战役等。威海卫之战淮系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光绪帝起用湘军,于1895年1月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率六万湘军赴辽东,驻扎在山海关区内外。

湘军主要参加了第四次反攻海城市,第五次规复海城及辽河中下游战役。在装备和后勤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湘军营口市、营口、田庄台镇等地与敌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终究没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中国战败割台之后,留在台湾省岛上的湘军将士与台湾民众一起抵抗日军,使日本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人物

刘坤一,字岘庄,清新宁县人,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生,生出身。咸丰五年(1855),在乡举办团练,旋入湘军围剿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升广西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两广总督。光绪五年调任两江总督

光绪六年,刘应诏筹议海防,请由粤省自造蚊子轮船,用守备海口市。光绪七年刘被弹劾,居家9年,修成《新宁县志》。光绪十六年,又复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次年,刘受命帮办海军军务。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淮系军队节节失利,刘坤一被委任钦差大臣驻山海关区,节制关内外陆军百余营。

他素有“常胜将军”的美誉,是继曾国藩左宗棠等元老之后的湘军重要统帅,号称“砥柱东南”。甲午战争中,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不仅严于职守,认真加强战备,而且关心战争的发展,经常上奏筹防、备戒抗击日军之见。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