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为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墓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郊新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为苏菲主义虎夫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艾布·夫图哈·马来迟墓庐,位于甘肃省临夏市西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有三层八卦砖木结构金顶一座,后续建了清真寺、客房、宿舍、厨房、库房、水房及门楼牌坊等设施,占地60多亩。
历史沿革
初建时主体建筑为3层八卦亭墓庐,后续建了清真寺、客房、宿舍、伙房、花园及门楼牌坊等设施,因建筑装饰为彩绘图案,美观华丽而得名。占地60多亩。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第三代教主马光宗被清廷赐“协镇”之职,并赐琉璃瓦等材料,扩建了华寺拱北。光绪二十一年(1895)华寺门宦主持人马永龄发动教众反清失败后,华寺拱北被清军马安良领兵拆毁,所有财物被没收,从此华寺门宦衰退。20世纪40年代,第六代教主马显福主持修建了华寺拱北墓庐等主要设施。1958年又被拆毁。1980年后由教众集资再建了3层八卦飞檐翘角亭式墓庐及水房、厨房等设施,为砖木结构,建造精美,雕饰精湛。墓亭高32.67米,内室面积110平方米,宏伟壮丽。
(王学仁)
中国伊斯兰教陵墓,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年),第三代教主马光宗主持扩建了华寺拱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华寺门宦主持马永琳、马永瑞发动教众反抗清廷压迫,起义失败后,华寺拱北被清军拆毁,仅留两米多高围墙及陵墓,所有财物被没收。
1948年第六代教主马显福(白阿訇)主持修建了华寺拱北八卦墓庐等主要设施。1958年在反封建特权运动中又被拆毁,“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建筑几乎拆尽,马来迟金骨迁至临夏回族自治州北山。
1980年第九代教主马玉清会同各房头长者,将马来迟金骨迁回原址,并号召教众集资再建了三层八卦飞檐翘角亭式墓庐,墓高32.6米,内室面积11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雕饰精湛,建造精美,十分的宏伟壮丽。现拱北街道占地30亩。
2006年5月,第十代教主马敬章主持召开了关于修建华寺拱北清真寺大殿、金顶对亭、教学楼、办公楼、唤醒楼等一切附属设施的总体规划会议,并成立了由马来迟后裔和教众共同组成的修建委员会。现已完成清真寺大殿、净堂等工程,清真寺大殿共三层,分别为地下停车场、大型接待厅和礼拜大殿,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现阶段正在积极实施教学楼等其它附属设施建设。
马来迟墓庐向东约100米处有圣裔·散以吉陵墓,据传早于马来迟陵墓。墓庐向东约80米处有束海达依陵墓。(马仲华)
参考资料
华寺拱北.百度地图.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