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毡草,属于茅膏菜科植物勺叶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的全草。
形态特征
地毡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短缩,不具球茎。叶全部基生,形成莲座状,紧密贴合地面;叶柄扁平,逐渐向上扩展;托叶膜质,淡红色,长4-6毫米,通常三裂,中央裂片再次分为2-3个浅或深裂;叶片匙形,长1-2厘米,宽2-5毫米,叶缘腺毛可达5毫米,紫红色,叶面腺毛较短。螺状聚伞花序1-2个,从叶丛中抽出,长4-16厘米,花序柄、花梗及花萼均被细柔毛状头状腺毛覆盖;苞片钻形,长约2毫米;花萼5个,钟形,宿存;花瓣5个,倒卵形,长约2毫米,紫红色;雄蕊5个,长约2毫米;子房椭圆形,花柱3个,每个柱子两裂至基部,宿存。蒴果倒三角形,内卷,成熟时3裂。种子多且小,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具有蜂窝状脉纹。花果期为3月至9月。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长于阴湿斜坡和岩石间的灌木丛或草丛中,以及湿地水沟旁。
收获处理
夏季和秋季采集,清洗掉泥土,可以新鲜使用或晾干保存。
中药特性
性状鉴别
地毡草的全草呈卷曲状态。茎极度缩短,基部常带有细长的须状根,顶部留有残余的花茎。叶子基生,以镶嵌式重叠,展开后呈匙形或倒卵形,长1-2厘米,宽2-5毫米,基部逐渐变窄,叶边缘具有密集而略长的紫红色腺毛,约5毫米长,叶面上方腺毛较短,下方几乎无毛;没有明显叶柄。花茎长10-15厘米,花朵大多已脱落。气味轻微,味道稍微苦涩。
功效主治
地毡草具有清热利咽,凉血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肺痈,咳嗽,口渴,吐血,咯血,急性扁桃体炎,疔疮,淋病等病症。
配方举例
1. 治疗感冒发热:将勺叶茅膏菜和鲜一点红各取30克,用水煮沸后加入适量冰糖服用。(出自《福建药物志》)2. 治疗乳糜尿:取鲜小毛毡苔60克,与猪小肠一起,添加少量食盐一同炖煮,放置一夜冷却后再食用。(出自《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
参考文献
《福建药物志》记载了地毡草的用途:“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流行性感冒,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急性肝炎,五淋,乳糜尿,糖尿病,肾盂肾炎,疔疮肿毒。”
参考资料
地毡草.药品通.2024-10-31
地毡草.中医世家.2024-10-31
地毡草功效.39问医生.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