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天主教堂距今已有114年,整个教堂房屋占地面积3647m2,建筑面积2516m2,其中教堂面积470m2,教堂和钟楼系砖木结构,其余房屋均属砖柱土墙。教堂空高7米,中西式建筑风格,挺拔高耸。天主教初来中国时,就是把天主从拉丁文音译为“陡石”。铜罐驿天主堂所在地也叫陡石塔村,使用“陡石”作为地名,不知是巧合还是法国神父命名的村名。
教堂全貌
天主堂内前有祭台,后有琴楼;堂内正中墙上设有圣母塑像,奉圣母为主保;在圣母塑像上方,饰有醒目红色五角星,以示沧海指路明灯;堂内两侧墙上,挂着十四幅油画,原为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是天主堂主要设施之一。
经堂后面是钟楼,有口法制合金钟,据说钟声洪亮悠扬,数十里外可闻。经堂右面,是神父楼、修道院、圣水井。修道院厨房内大铁锅、土灶、大烟囱依然存在。主堂大厅面积470平方米,高达7米的弧形穹顶,可以聚集声音,无论在经堂哪个角落说话,其他地方都能清楚听到。在神父楼下一地下室,面积约20平米,用于贮藏食物、葡萄酒,仿佛冰箱,经久不坏。教堂圣水井直通滴水岩河。
铜罐驿天主堂院内,还生长著一株仙人掌科和紫荆树。仙人掌高有六七米,主干坚硬如木,腰围80多厘米,靠一座假山支撑不倒,当地人称其“霸王鞭”。旁边碑刻显示,仙人掌和紫荆树与教堂同龄,已见证百年风雨。
天主堂前世今生
成因
第二次邪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沿江而上,进入长江流域。清光绪24年(1898年)法国人在铜罐驿镇陡石塔村修小经堂、修道院,传经布道,招收信徒,凡加入教会的免费入神学院学习,免费就餐。当时,教堂未住本堂神父,教务由含谷公信堂管理。
民国十二年,由于教徒速增,房屋狭窄,于是由教会拨款,教徒捐资,新修天主堂、钟楼。继后李姓教徒捐义学田产一股,以所收租谷修建经书学堂。
教堂大门左面房屋原是一举人的尚书楼,后捐予教会,办义书修院。读书的为修生,后为硕士,达六品,升为神父。1924年,滴水村一大户捐献巨款,从法国购回合金大钟,至今保存完好。
抗战爆发,渝中区曾家岩明诚中学迁往铜罐驿天主堂,避日机轰炸。解放后,巴县一中在此办学近40年。1992年11月,天主堂恢复宗教活动。2004年,被批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简单维修,即现状。据悉,铜罐驿天主堂现为我市规模第二大教堂,保存最为完好。
今生
近两年,铜罐驿镇政府发布招商公告,计划将镇内的一处法式天主教堂打造成原汁原味的西式婚礼举办地,面向所有的新人开放,并形成婚庆产业链。每年圣诞节、教会瞻礼、信友新人结婚等,都由神父主持,按照西方礼仪举行。
教堂印记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教堂曾开设中文、法文、英文、拉丁文等课程,招收信友小孩子就读。神父把修院内空地划分成若干小块,分给每一位小孩,要求他们课余时间在自己责任地里种上太阳花、星星花、玫瑰花、茉莉花等,教堂就是一个大花园。
教堂里还曾建有一栋房屋,供修院同学在里面玩耍使用,孩子们都称其“耍屋”。每到周末,孩子们还被带出去远足,也叫转山。在天主堂读过书的孩子,几乎转遍铜罐驿镇的山山水水。
教堂所在小坡下是滴水岩河,每当过教会瞻礼或逢农业节气时,神父会借出佃户龙骨水车,拦断小河,用水车抽干溪水,乌鳢、螃蟹、虾子、背角无齿蚌、中华鳖、乌龟、鲢鱼等显露出来,噼里啪啦的跳个不停。孩子们把鱼捉给教堂厨师,烹成美味佳肴。经堂右面的圣水井,深不可测,冬暖夏凉,几乎永远保持同一水位,据说通滴水岩河。
交通线路
公交线路
坐南坪镇、红旗河沟、杨家坪、沙坪坝区、石桥铺、北碚区至西彭镇的公交汽车在陶家针织城车站下车,再坐486路公交(铜陶路方向)在天主教(老巴一中)下车,再步行100米即到;
自驾线路
自驾车从主城驾车往西彭方向,经华福路在陶家针织城往铜陶路方向2公里即到。
参考资料
历史风韵_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