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

‌青釉‌(英文名:Celadon Glaze),亦称“青瓷釉”,是指附于瓷器表面的陶瓷釉料。‌青釉‌是中国陶瓷史上出现最早的釉色。

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东汉时期,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终于烧制出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洁的青釉瓷器。六朝时,青瓷逐渐替代陶器、铜器、漆器,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用具之一。唐时青釉臻于成熟,形成“南青北白”局面,此时因配釉、施釉、烧窑技术的提高,青釉中出现了不少名贵品种。宋元时期,釉色以青翠淡雅为主,釉面装饰形式多样。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烧制达到顶峰。

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一称为“蓝色”。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青釉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接受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熏陶,传承了不同时期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及审美意蕴,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概念

青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因釉料中以铁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有一层锃亮的青光,故名。

青釉是指附于瓷器表面的陶瓷釉料。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历史沿革

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到了东汉,人们对制瓷原料进行精选,对胎釉配方加以改进,并且改造了窑炉结构,烧造技术大大提高,终于烧制出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洁的青釉瓷器。六朝时的青釉烧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青瓷逐渐替代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用具之一,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唐时青釉臻于成熟,形成了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窑系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窑系的“南青北白”局面,此后因配釉、施釉、烧窑技术的不断提高,青釉中又出现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等不少名贵品种。青釉在宋元时期釉色多以青翠淡雅为主,釉面装饰形式多样,五大名窑都生产青釉瓷,烧制出了许多绝世精品,其中以窑口命名的汝釉、哥釉开创了瓷器美学的新境界,使瓷器作为艺术品被世人珍视。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烧制达到顶峰,一方面青瓷品种多有创新,以素雅宜人的风格示人,另一方面出于对宋代名窑青瓷的喜爱多有仿制,续写了青瓷的辉煌。

特点

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烧制工艺

青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瓷器之根与烧制工艺和制釉原料密不可分。在烧制工艺上,至东汉晚期青瓷结束了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门煅烧瓷器的龙窑。所谓“龙窑”又名“蛇窑”或是“蜈蚣窑”,其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其形是一条狭长的拱道,前低后高呈坡状,似俯冲的龙,似蜿蜒的蛇,又似蜈蚣,故此得名。龙窑的窑身长短以及斜坡角度影响着瓷器的烧制,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至宋,龙窑的窑身已由开始的十米有余扩张至五六十米,内有档火墙和分室,形成“分室龙窑”,一方面可以控制温度和气氛反应,另一方面达到产量的量化。窑身的坡度是指窑头和窑尾的高度差异,影响窑内空气的自然抽力,坡度大,自然抽力大。因而,龙窑的出现和精进保障了青釉烧成的高温需求和窑温稳定的需求,龙窑烧制达成了青釉烧成的必备物理条件。

在烧成条件得以保障之后,对于釉料的研究就尤为重要。首先,是对于青釉呈色方式的探究。釉料内铁的氧化物是青釉主要的呈色来源。胎土在自然形成中或多或少含有铁元素,而这些铁元素在制釉过程中得以保存,并在烧成气氛中一部分铁元素被还原成二价铁,从而使釉料具有显色性,呈不同的色调。在窑烧环境中,釉料中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的平衡发生倾斜,在还原气氛中,三氧化二铁转为氧化铁,二价铁的含量居多,釉泛清绿;反之,二价铁含量少时釉色泛黄,呈黄绿色。铁含量的不同直接影响釉色的不同。胎土中有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一系,其中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等矿物质,含铁量在4%至9%左右,烧成厚釉色青而深沉,或有开裂,如梅子青中就掺有生紫金土。关于铁的含量,也有研究表明,铁含量在2.5%左右时,釉色粉青。

其次,釉色的质感对于釉料来说也至关重要。而直接与釉料的粗细、施釉的厚度与次数以及坯的粘合性密切相关。在釉料的粗细上,不仅影响青瓷的烧成温度,同时还影响青瓷的色泽。釉料杂质多,对色釉的烧成温度要求越高,色泽越混杂。但也并不是釉料越细腻成瓷就越好,釉料过细反而容易脱釉和裂釉,且难以施厚釉,对色釉的呈色发生直接的影响。在施釉厚度与次数上,以龙泉窑为例,青瓷的质感受施釉厚度和次数的影响颇大,而釉层的厚度又受胎土的粘合性影响。宋以前的龙泉青瓷多以生石灰釉,即以碳酸钙和草木灰制成釉灰后与瓷石矿成釉,其中的氧化钙可以降低熔点以达到更低温度下的玻化,但石灰釉的粘合性较低,高温易流釉,釉薄,釉厚也多为一层,光泽过于透亮。南宋晚期的龙泉窑进行了坯的改进,加入适量的毛竹灰以降低氧化钙的含量,增强坯体的粘合性,粘合性高则不易流釉,可施厚釉。同时,由于生坯的吸附性较弱,在首次施釉前坯就应经过素烧增加吸附性,便于多次施釉。因此,中后期的龙泉青瓷多施三层,一般在0.5至1毫米之间,甚至达到1.5毫米的釉层,釉层越厚,釉色越深。

此外,青釉的烧成气氛也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同样的釉料却烧成各不相同的釉色。一般铁含量大致在1%至3%的青釉,经还原焰呈色以青绿居多,还原程度越高,釉色越青;而釉经不充分燃烧或是处于氧化焰中则呈黄绿甚至是黄褐色。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与一般青瓷釉色相比对烧成温度要求更高,特别是梅子青必须以强还原焰烧制。

主要类别

价值意义

青釉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接受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熏陶,传承了不同时期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及审美意蕴,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瓷器釉色识别指南.新浪收藏.2025-05-12

..2025-05-14

Ceramic ware.海安市博物馆.2025-05-14

..2025-05-12

..2025-05-12

豆青、粉青、天青、冬青、梅子青,都是青釉该怎么区分?.齐鲁陶瓷玻璃科学与艺术博物馆.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多彩的釉色,多彩的生活!.微信公众平台.2025-05-12

【绝美瓷色】稳重而高雅的青釉瓷.微信公众号.2025-05-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