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保护区总面积212.85平方千米,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茂兰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3℃,其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保护区内共记录有生物物种6545种。
1984年,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1987年,其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它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其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同年被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列为全国22条生态旅游线之一。2007年,保护区成为贵州省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12年,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森林覆盖率87.3%,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历史沿革
1975年,荔波县林业局进行森林资源清查时发现茂兰喀斯特森林区,茂兰地区森林植被的原始性和区系的丰富性,引起了国内科学界极大关注。贵州大学林学系先后四次(1981-1984)到茂兰进行森林植物采集和森林植被调查。1984年4月,由贵州省林业厅组织领导并委托贵州农学院林学系主持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综合考察。通过综合考察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完全具备了代表中国亚热带地区喀斯特森林景观。与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半岛、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由于终年受到亚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干燥信风带的控制,形成的多是干旱的荒漠气候相比较,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可以说是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特殊的、自然的生态系统。科学考察结果看出,按照自然保护区评价的指标:典型性或代表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天然性、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以及科研基地等,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全都具备,因此,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具有全面综合保护价值。
1986年12月,荔波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通知》(荔政〔1986〕114号)批准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并确定了保护区的范围,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管理工作。1987年元月,荔波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荔波县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荔政〔1987〕3号)批准成立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荔波县编制委员会《关于建立荔波县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通知》(荔编字〔1987〕08号),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级别和单位性质—县辖局级事业单位,由县政府直接领导。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发〔1988〕30号)。
1996年6月,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被中国生态旅游学会、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二十二条最佳生态旅游线路之一”。1999年,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环保总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共同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2005年,它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单位”;2007年,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地理环境
位置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荔波县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南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东西宽22.8公里,南北长21.8公里,状似不规则的“凹”字形。
地质地貌
茂兰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荔波古陷褶断束,处在轴缘坳陷地带。区内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断层次之。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斜,控制着这里的地层、岩石的分布及产状,现今保存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主要分布于此向斜南段之石炭系碳酸盐岩上。
区内分布地层从老到新有:石炭系下统大塘组、摆佐组,中统黄龙群,上统马平群及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其中摆佐组为本区分布最广、其上喀斯特森林保存最好的地层。区内分布岩石,主要为大理石和白云岩,且为纯质碳酸盐岩类,仅个别地点为石英砂岩及夹于其中的少量页岩。以白云岩出露面积最大,为喀斯特森林的主要着生基岩,基岩裸露率在70-80%之间。
区内溶洞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障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地貌类型以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为主,仅东部有小面积的峰林盆地分布,地貌形态主要有飞雾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等。
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78.6m,最低海拔430m,平均海拔880m以上,其中:西部山峰一般海拔860—1010m,洼地为670—800m;东部山峰海拔为660—820m,洼地为450—600m。山峰与 洼地相对高差为150—300m。
气候
茂兰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3℃,1月平均气温为5.2~C,7月平均气温23.5℃,≥10℃活动积温4598.6~C,生长期237天。全年降水量1752.5mm,集中分布在4-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9%,太阳辐射年总量为63289.80kW/m2。
由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特殊的森林地貌环境,其气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度上,夏半年(4-9月)峰丛洼地气温随高度增力口而升高,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下半年这种地形逆温是喀斯特森林小地形气温垂直分布独具的特色。相对湿度上,峰丛洼地、漏斗之底部终年阴湿,各月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而山坡的中、上部分,相对湿度较低,晴天时极为干燥。降水量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光照上,漏斗底部光照极差,底部年可照时数只相当于顶部的38.5%,晴天时的光照强度,底部仅为顶部的34.4%
土壤
茂兰保护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故其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均为石灰土。剖面构型主要是AF-D型、A-D型和A-AB-D型,属于初始期、幼年期和发育期的石灰土,其中以初期石灰土占绝对优势。该种石灰土,是石灰岩风化残留物形成的少数细土被与植物残落物和根系交织在一起腐解后形成的棕黑色AF层,其下即为成土母岩。由于成土母岩是纯度较高的白云岩和石灰岩,能形成土粒的重要成分Si02、Si203和Fe203含量极低,而含量最高的Ca、Mg和碳酸根类在溶蚀过程中随水流失。 因此形成的土壤层,仅有20-40cm,且土被不连片,多存在于岩石缝隙中。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石灰土的基本特点是:土壤容量因素很差,具体表现为土层薄,土被不连续。但土壤质量很好,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丰富。剖面多呈碱性。
茂兰保护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四条暗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河流流量较小,枯流量一般均小于50-100L/s。板寨河、瑶兰河坡降小于18%,瑶所河、洞山河注入山谷时形成总落差约60-80m的跌水。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地下水赋存的二元结构是喀斯特森林水文的独特现象,即枯枝落叶垫积层充填的上层喀斯特裂隙水和下层喀斯特水并存,上层水流量小且动态稳定,下层水流量大,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大。根据地层岩石的含水性质及含水的丰富程度,区内可分为碳酸根强含水岩组和碎屑岩、泥灰岩弱含水岩组。喀斯特上层裂隙水,又称森林滞溜水,是森林植被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由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形成的。森林滞溜水按其滞留的地形部位分为森林滞溜泉和森林滞溜沼泽湿地两大类型,前者遍及全区,凡喀斯特森林茂密的山麓坡下、漏斗洼地中、山鞍坳口上均有分布,致使区内到处是清泉淙淙、流水潺潺;后者则普遍见于地势平缓或低洼的密林之中,或积水成塘,或形成连片沼泽湿地。
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内这种独特的水文结构,不仅使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明显改善,而且还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相转化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一反喀斯特地区干旱与洪涝交加的灾害常态,为森林生长和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保护区内共记录有生物物种6545种,其中:地衣19科32属43种,大型真菌77科175属424种,维管植物278科1140属3384种;在高等植物中,苔藓植物71科192属585种;石松门和蕨类植物33科82属291种;种子植物174科866属种子植物174科866属2508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3属20种,被子植物门168科853属2488种)。
根据2021年国家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单性木兰、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白花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庭园白发藓、金毛狗、华南五针松(原变种)、翠柏、平舟木属、香木莲、香果树、小叶兜兰、春兰、铁皮石斛等91种。以荔波县为模式产地的维管植物共57种,茂兰保护区特有高等植物41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保护区有兰科206种,约占全省兰科植物总物种数的50%,是全省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兰科植物就达45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物种数的55%。
2023年9月5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师生联合开展农业重点保护植物调查时,在保护区永康管理站片区海拔850米的林下发现一群矮小症的奇特植物。经科研人员现场查阅相关文献后,鉴定该植物为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水玉簪属(Burmannia)的宽翅水玉簪(Burmannia nepalensis)。
2023年,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开展兰科调查过程中发现凸孔坡参、胼胝兰、蛇舌兰、金唇兰4种贵州省兰科植物新记录后,在荔波县又发现4种贵州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是岩生羊耳蒜、小小斑叶兰、密花石斛、麻栗坡县绒兰,相关成果于发表在《亚热带植物科学》杂志。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叶面极为皱缩的树木。经研究证实,该树种为大戟科野桐属树木的新物种。研究人员以发现地荔波县将其命名为“荔波野桐”,这一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8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2024年11月,贵州师范大学汤晓辛教授团队联合茂兰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熊志斌,在田洞天坑开展凤仙花传粉学研究时,发现一株特殊凤仙花科植物。研究团队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认其苞片结构、花距长度等特征与已知凤仙花属植物存在显著差异,遗传数据亦证实其独立物种地位。从野外发现到成果发表历时5个月,新物种以发现地"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命名。
2025年4月,茂兰保护区巡护人员近日在永康片区洞台林区巡护时,发现一未曾记录过的大型真菌,后经海南大学健康与生命学院吴兴亮教授鉴定,该真菌为蘑菇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黄绿口蘑【Tricholoma sejunctum (Sowerby) Quél】。茂兰保护区大型真菌达到324种,这一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茂兰保护区菌类生物多样性。据2024年保护区综合调查研究成果显示,近5年来,保护区共发现维管植物世界新记录(新种)6种,其中,木本植物3种,草本植物3种。2025年5月,贵州省2支野生兰科监测队伍,分别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台原腹地开展野生兰科植物监测过程中,首次发现贵州植物新纪录属——杜鹃花科假沙晶兰属,以及隶属该属的2个贵州新纪录物种——浙江假沙晶兰和球果假沙晶兰。
动物
脊椎动物35目137科588种(其中:鱼类5目16科105种,两栖动物2目9科34种,爬行纲2目18科72种,鸟类18目64科270种,兽类8目30科107种);昆虫纲18目193科1962种;蜘蛛类27科82属144种。主要动物种类有猕猴、豹猫、斑灵猫、白鹇、蛇雕、红嘴蓝鹊等,以猕猴和白鹇为优势种群。
根据2021年国家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林麝、小灵猫、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海南鳽、秃鹫、黄胸鹀等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斑灵狸、豹猫、白鹇、红翅绿鸠、红隼、游隼、荔波睑虎、荔波金线鲃、巨须金线鲃、阳彩臂金龟等83种;以荔波县为模式产地的动物共111种,茂兰保护区特有动物105种。
据2024年保护区综合调查研究成果显示,近5年来,保护区发现动物世界新记录(新种)14种,其中,鱼类新种1个,两栖纲新种2种,昆虫新种11种。
主要景观
自然景观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因独特的溶洞形态与森林组合形成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盆地森林)和槽谷森林四大类。
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四周群山封闭,底部分布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绿色窝穴,漏斗底部至峰顶一般高差在150~300米,各种各样的树木根系穿窜于岩石缝隙之中,奇形怪状的藤蔓攀附于喀斯特峭壁上,枝叶繁茂,浓荫蔽日,形成阴森神秘而静恬的漏斗森林景色。漏斗森林遍布全区,尤以南部最为典型。
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喀斯特大泉及暗河自地边缘缓缓流出,清流透明,构成洼地森林景观。洼地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和南部。
谷地(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高的喀斯特峰林盆地(谷地),青峰峻秀挺拔,盆地开阔平坦,地下河时出时没,喀斯特潭、喀斯特泉频繁露头,形成了蔚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保护区的中部和西部。
槽谷森林:为森林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荫蔽日,居高而望,槽谷壮如巨蟒在大地上蜿蜒盘旋,与两侧喀斯特峰丛相连,构成槽谷森林。槽谷森林遍布全区。
水文景观
喀斯特水文景观主要由暗河出入口及暗河、明流、瀑布、喀斯特潭、地下河天窗、喀斯特上升泉、下降泉、多潮泉和喀斯特森林滞留泉组合而成。这些水文地质现象与一般喀斯特地区并无本质差别,但因其出露及径流之处大都为森林及树丛掩盖,致使密林之中清流若隐若现,为喀斯特水文增添了清新的色彩,构成喀斯特森林水文景观。
人文景观
茂兰自然保护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如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尧所堡上抗日烈士全正喜故居、尧所古桥(乐善桥)等。布依族、水、瑶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食品、工艺品和婚丧嫁娶等民族风俗,各具特色,古朴浓郁。各民族间相融相生,既和睦共处,又保持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间共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家园。
开发与保护
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达88.61%,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域
保护区总面积21285公顷,按功能区划分为:实验区面积485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3%;缓冲区面积813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8%;核心区面积8305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9%。涉及4个乡镇、14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寨1.1万余名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内总人口89.4%。
保护成果
在持续努力下,保护区各项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8.61%,较2007年增加了3.47%。森林蓄积量为189.6万m3,较2007年增长23.68%;现有维管植物2676种、脊椎动物586种。与2016年相比,植物资源增加477种,脊椎动物增加102种。经过近40年的保护管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已建立成持续向好的管理体系。
管理机构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5年5月改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县级事业单位,由省林业厅领导,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编制45人,11个内设二级机构:办公室(人事科、政工科)、科研科、林政科、林业公安派出所、计财科、生态旅游管理中心、社区发展科、永康管理站、翁昂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洞塘管理站。现有在岗管理及科研人员30人,聘请专职护林员40人,兼职护林员100余人。
生态价值
茂兰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990年,世界八个国家的十五位喀斯特顶极专家考察茂兰保护区后,做出如下结论:“茂兰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特性的天然实验室和难得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研究基地”。
茂兰保护区内的喀斯特森林,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幸存下来的一片分布集中、面积较大、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和世界上珍贵的喀斯特森林资源,无论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自然性、感染性、潜在性和生态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面而言,都具有全面的综合保护价值。
茂兰喀斯特森林具有:
(1)特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森林与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相比,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森林植被类型,其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及脆弱和难以恢复的特性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中国西南石质荒漠化地区,特别是对南方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2)原始的自然本底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极为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为裸露地表上的溶洞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自然本底,对本地区人为干扰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的依据,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演替的研究基地。
(3)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茂兰喀斯特森林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遗传种质资源,除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之外,由于其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较多的特有物种,是许多动植物新种的土产地,是提供大量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殖材料的天然“基因库”。
(4)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大部分的森林植被已遭破坏,大都出现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现象,但是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却不一样,由于喀斯特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形成了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所组成的独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改善了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交替的条件,充分显现出茂兰喀斯特森林强大的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防止了因石质荒漠化引起旱涝交加的自然现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5)优良的环境质量
茂兰喀斯特森林因保存完好,境内人烟稀少,无任何工业,受人为干扰较小,其大气、水质、底质(有机质、硫化物、粒度、氧化还原电势)、营养盐类、水文要素等非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和森林植物群落、陆生动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生态因素指标均接近自然本底,自然生态平衡达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茂兰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为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6)理想的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茂兰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及其生态效益,是一个向社会公众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科普教育场所和基地。
由于保护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各异的溶洞,山、水、林、洞、湖、瀑等各种自然景观,为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旅游开发的潜力较大。
参考资料
贵州生态全景解读.贵州省人民政府.2024-03-19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5-10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林业局.2025-05-10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
贵州发现罕见“幽灵之花”.百家号.2025-05-10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澎湃新闻.2025-05-1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10